2019年8月17日,是我们参加正面管教培训的第二天,同时也是最后一天。今天,徐丽蓉老师让大家模拟了一个向学生发号指示的场景,通过两轮指示的对比,我明白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孩子更能接受。什么样的语言让孩子讨厌、反感。
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家长与孩子的对话中,孩子往往处于弱势的一方,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命令与提醒式的对话,比如,快做什么、快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等等。命令式的交流体现了我们大人的权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说是不对的,那为什么还经常说呢?因为命令式的语句最简单,不用通过思考就能脱口而出。如果,长期用命令式语气跟孩子交流,可能会让孩子缺乏思考能力或者更加叛逆。而启发式交流是可以促使孩子关注解决方法,让孩子愿意沟通、愿意独立思考。
例如:想让孩子做好个人卫生或按时完成作业,就不加思考的命令孩子:赶紧把你房间内的卫生打扫一下;抓紧去刷牙;不要看电视,去写作业等等这类的语言;如果我们换成启发式提问交流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要想保持你房间内的卫生整洁、干净,你应该做什么;想要保持你的牙齿卫生,你应该做什么;你的时间安排,下一步你应做什么呢;你是计划什么时候完成作业呢等等。如果我们是孩子的话,哪一种方式听起来,会让人向更好的方面行动呢?显然是启发式,不但给了孩子自己思考问题的主动权,而且在沟通中还充分地体现了尊重。而命令式,总是给人操控的感觉。 长期用命令式语气跟孩子交流,可能会让孩子缺乏思考能力或者更加叛逆。而启发式交流是可以促使孩子关注解决方法,让孩子愿意沟通、愿意独立思考。
启发式交流也是一种引导式的交流,用在伴侣关系的沟通中也是合适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伴侣之间的相处很容易受到各种压力的影响和各种情绪的冲击,从而让两人带着命令或者责怪的语气沟通。久而久之,双方缺乏交流的兴趣、各自把心事和想法放心里,隔阂就这样产生的。
另外我们在做启发式提问的时候,需要做到:不要预设答案,要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去倾听接纳孩子的想法,不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再就是如果孩子当时带有负面的情绪时,我们不适合提任何的问题,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先恢复情绪。如何恢复情绪可以参照我们之前讲的情绪管理那几节。第三,在提问中,尽量不要用“为什么”疑问词,因为这个“为什么”很多时候是带有指责性质,所以并不能达到启发式提问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用,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做会更好呢,代替,你为什么这么做呢。
总而言之,我们尽量要把自己想表达的话转换成提问的方式,别人给的结论不管正确与否,孩子的主动性都很小。有一个教育学家曾说过:我们每告诉孩子一次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告知与命令式的对话,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第一是,给孩子带来紧张感,孩子会本能地产生抗拒,逃避;第二,孩子不能自己得出答案,不能够从错误中得到学习的机会;第三,孩子没有感受到尊重。 而启发试提问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