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变一个坏习惯,总是比养成好习惯困难很多?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发挥重要作用?为什么新想法的实施,总是会有很大阻力?
在上一篇文章 《逆向思维 | 为什么优秀的人总喜欢分享》,我们了解到查理·芒格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总是以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并且搜集大量错误判断的例子,无视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继续来了解,查理·芒格由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心理学现象,总结出的人类误判心理倾向。
人的感知和认知系统中,那些总体上对我们很有用的心理倾向往往容易出错。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我们很容易受到别人误导甚至故意操纵。
本文以“避免不一致性倾向”为例展开:
一、什么是“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人类的头脑占据不到10%的体重,却需要大量耗费整体超过20%的能量。由于远古时期食物的短缺,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与能量,人类的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甚至是思考。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就是,当思想与行为不一致时,人的大脑为了节省运算空间,往往会无意识地选择让思想屈就于行为。
查理芒格讲了生活中两个有趣的心理案例:
01 想认识新朋友,就让他帮小忙
富兰克林原本是费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当时他想结交某个重要人物,但是这个人物丰衣足食,什么也不缺。于是他经常设法请重要人物帮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忙,比如说借一本书给他之类的。从那以后,那个大人物变得更加欣赏和信任富兰克林。
原来重要人物对富兰克林是谈不上欣赏和信任的,但是他提供借书帮忙的行为中暗示了欣赏和信任。为避免行为和心理不一致,重要人物会倾向于建立对富兰克林的好感。
02 因帮忙而达成营销
美国一位卖吸尘器销售冠军,分享自己上门推销的做法。一般销售员在敲门后就被主人拒绝了,但他的经验做法是说自己口渴了,跟主人讨一杯水喝。既避免被关门拒绝,也可利用喝水期间介绍产品。经过无数试验,他发现,如果客户在可买可不买之间犹豫,往往更倾向于购买。
销售人员发现这些顾客,当客户举手之劳提供了一个小帮助后,倾向于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大的帮助。产品营销上,有人就利用这种人类的“避免不一致”认知缺陷,从而操纵别人,达到销售目的。
同样,如果有人受到操控,故意不停地去伤害另外一个人,那么他就会倾向于贬低甚至憎恨那个人,达到内外一致。
二、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的作用
人的大脑形成的回路是由身体(行为)、情感(情绪和情感)、认知(思维和想法)共同发挥作用组成的。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的认知缺陷存在,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甚至是思考,倾向于保持身体、情感、认知一致性,从而减少自身能量消耗。
人类头脑和卵子的运作方式非常相似。当一个精子进入卵子,卵子就会自动启动一种封闭机制,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
这就是为什么改变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很多的原因;同样,社会的新思想推行时往往不被接受,阻力很大,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太过复杂,而是因为它们与原有的旧思想不一致。
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跟这种机制的原理一样。人倾向于依据这种初见时先入为主的经验,来增强对人的认知判断,因此要改变初见印象难度较大。
三、如何应用 “避免不一致性”
大脑的避免不一致倾向,使得人们倾向于保留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等。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个心理机制呢?
01 身份的代入
一个人只要假装拥有某种身份、习惯或者结论,他自己通常就会信以为真。
比如在演艺圈拍戏现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演员要想把角色演绎得生动形象,一定要做到入戏,也就是要把自己代入剧中,想象自己就是饰演的角色人物,时间久了,他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剧中人物了,自然就能领会角色的性情,做出相应的贴近剧中人物的反应。
在TED曾有过这样一个演讲,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可以尝试每天在镜子前做出很自信的笑容,训练自信的走路姿势动作,训练自信的眼神,鼓励自己,时间久了,自己就真的变得自信起来。
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想让自己成长,就要靠近那些更加优秀的人群。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以某种身份情景代入,想象自己成功的画面,假装自己很优秀,慢慢地自己就会在行为上变得更加优秀。
02习惯的养成
在所有的人类习惯中,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没几个人能够列出许多他们已经改掉的坏习惯。
改变坏习惯如此困难,正是因为“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的存在,新的习惯和原来的习惯不一致,即使内心知道是坏习惯,但却很难去克服和改变。
正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说,规避坏习惯养成,从一开始就会避免沾染坏习惯,从源头切断连接,当意识到坏习惯行为出现时就要进行纠正。同时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好事做起,慢慢地内心也就变得更加热心,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供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收获到一些潜在的利益,比如人脉、社交圈、个人品牌……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提到,习惯的养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提示、行动、奖励。因此,当我们试着要改变一个坏习惯,可以试着用一个良性的习惯反馈回路替代,比如上下班就玩手机的习惯,可以转换为看电子书、听有声书,每当自己有新的进步,就奖励自己一下。
03 人际关系的改善
人的行为模式,也倾向于“避免不一致倾向”的机制,保持行为和内心的一致性。
正如富兰克林通过请那个重要人物帮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忙,从而赢得重要人物青睐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想要结识新朋友,建立好感的一种方式,就是麻烦别人,让目标人物帮自己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忙,久而久之,由外在的行为上转变为内心的好感。
04 产品营销
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地铁、网络、公共区域等看到大量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营销手段。通过打造品牌宣传,一旦这种产品认知进入你的大脑,当你某一天走进超市,看到这个产品时,就会自动想起曾经听过或看到过的广告,从而影响你的选择,这就是保持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
因此,在推广产品时,要打造产品品牌,并进行宣传,让产品品牌认知进入大众的潜意识。
05 学会自我思考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导致教师不太可能把自己不相信的知识教给学生,只有自己看过和做过的,才能传授给别人。
如果学生被灌输了值得怀疑的错误理念,同时本人却意识不到,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别人,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对于我们所接受的信息知识,都应该抱着质疑的态度,学会自我思考。
聪明人为什么会犯错?答案是人们倾向于积累大量僵化的结论和态度,而且不去经常检讨,更不愿做出改变。这也是查理·芒格阐述了25种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学会思考!
小结
透过查理·芒格阐述了25种人类误判心理学,我们可以理解人们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
如果我们合理利用这些普世智慧的认知模型,既可以调节自己内心,也可以得到成长,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避免别人的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