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为你的深夜放一束烟火

喜欢刘同的书是从大学时看他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开始的,后来又看了他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觉得他的文字很真诚,像和贴心的朋友在倾诉一般,很亲切,也充满热情。

我很多时候看书都是先被书名吸引的,“想为你的深夜放一束烟火”让我觉得很温暖,点开一看,原来是刘同的新书,有点惊喜,于是每天下班路上听一段。

他的文字一如既往的真诚,他书中写到的人和事充满了人间烟花气,关于自己人生的挫败与成长也是写得充满了热情和哲理。我很喜欢这样的文字,会带来感动、鼓舞和思考,它们也陪伴了我,度过了很多个下班路上的傍晚。

这本书我听了一遍,又看了一遍,把自己喜欢的内容摘录下来,进行整理。

刘同在书里写道:“《谁的青春不迷茫》那本书记下了我十年来每一日的人生,细枝末节的念头,赋予每个无聊决定背后的意义。在我笔下,青春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又颓又矫情,斑驳陆离又热血洋溢才是它真实的样子。这本书也决定了我之后写作的内核——无论写什么,都必须拿出人生120%的真诚。”

    “不掩饰瑕疵,也懒于花时间假装得体,我在每个字里找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写出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需要看清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我很喜欢这样的写作,也喜欢读这样的文字。

然而生活是日夜更替,自然是四季轮回,没有人能一直活在白天,永远拥有日光。突然就想明白了。白天的相聚自然令人欢乐,但深夜的细语也能让人入梦。于是一股脑把人生中最狼狈、最尴尬、最不想面对的焦虑统统记录下来。

一点一点看清楚困扰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要知道,人生不只有白天和艳阳,还有深夜与烟火。我要做的事应该是真正地活着。

突然就想起,就像听到一首能放下手头一切事情的歌,看到一篇想要找寻作者的文章,读到一句想要抄写下来的诗,喜欢上一个想了解其所有过往的人,迷上并决定去学习某种爱好,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块石子,动荡不已。

虽然一时看不清到底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过于有魅力,还是我们本身就具备成为他们的能力,但等到水波不兴,万籁寂静,你趁着月色再去看倒影,那便是你的真实内心。

别怀疑,别再小心翼翼,一旦时间久了,你便误以为自己配不上这种热情。这世间,真正经不起消耗的,恐怕只能是时间本身。

我终于明白,我并不想成为时刻把握机会的人,我只希望机会来的时候,它能看到我是所有做好准备的人里最不疾不徐、最踏实的那个。

我需要了解自己的脆弱,才能把自己更好地保护起来。也需要知道自己的优势与爱好,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不那么难堪。

要了解自己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定会随着自己的尝试而有新的发现。

安心,绝对是一个人过得舒服的重要标志。不是会照顾别人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人,懂得照顾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真的大人。

大概从几年前开始,已经不拘泥于某句话、某段文字的精彩,而更在意某个感受、某个想法的有趣。所以无论怎么删除,有趣的东西都会像一团灵魂般存在,它会附着在任何文字里。无论你用怎样的文字组合,它都能冒出头来。

随着年纪渐长,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也推翻重建,倒不是否认了过往,而是开辟出了更广阔的视野,可以走过去对年轻的自己说:“多年后我看到的东西可是和你现在的感觉不一样哦,因为你没有看到一些有趣的事物,但等你过了某个年纪自然就会看到了。”

没有错误的选择,关键是你是否觉得舒服。很多人的人生都被“应该”绑架了,每句话的开头都是“你应该”,你应该追求更多,你应该想得更远,你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为了这个“应该”,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活着,尽力,享受一切感受,是我的生活原则。

不必试图去证明什么,一个人能把真实的自己表达出来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鼓起勇气去做一件事,失败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敢去做了,在我看来就算是开了人生高光。

做自己相信且喜欢的事。没有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觉得不现实就放弃了。而一个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也不需要去找,往往是当下的一种感受,你留意了,也许这就是你人生最重要的那件事。

喜欢一件事情但凡有了回馈,就是能一直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我问他们:“如果不成功怎么办?”他们的答案几乎一致:“比起失败来,我更想把一直想做的事情给做了,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我,起码我知道我不会再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了。”

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往往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没有勇气去做什么。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愿意花时间去学,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十分投入,能做到以上四点,很多事都能做好吧。

写作的满足感轻易就能让我忘记没有朋友这件事。写作的投入感让我不必时刻掏出手机,而是每天都能花上好几个小时通过文字和自己聊天。

我在想什么,我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它们变成文字一个一个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清晰了很多。我是由这些想法组成的个体,我的原则被我写在了文章里,我如此去表达自己时,我也被其他人所认识。

我也因为写作,不那么容易被淹没在人群里。我心里一直知道——写东西对我来说,并不是为了让人知道,而是为了让我区分自己和其他人。我自己心里很清楚,管他写得好不好,但是能抢到那么多机会,也就显得我很重要了。

因为什么都写,我就慢慢明白了,原来什么都可以写。热闹的时候,可以写热闹。孤独的时候,可以写孤独。无聊的时候,可以写无聊。不知道该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写自己不知道该写什么东西。

每个人都期待能在这个世界上遇见一个完全懂自己的人,能让自己彻底放松的人,在这个人面前可以不撒谎,可以发脾气,通过这个人来看最真实的、自己都不了解的自己。

慢慢地,我就知道了,这样的人恐怕很少存在,但这样的事物是存在的,于我而言,就是文字。

任何心思不想留在情绪里,就翻译成文字,留在文档里,然后一键从脑子里删除,不占据内存,不影响心情。因为得到了文字的慰藉和陪伴,就想着能不能回馈它。

放下手机,少去对比,努力往自己浑浊的生活里投一块明矾,让杂质快速沉淀,让自己变得清澈,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人与人的关系,有很多个临界点,靠多近,离多远,说什么话,办什么事,虽然谁都没有明说,但那条线就在那儿。

记忆中的长沙,在用自己的袅袅烟火来对抗阴雨连绵,地面上雨水衬出来整个城市的倒影,任何一个剪影都是一篇散文,随手一个长镜头就是一部电影。相比之下,北京的空旷感让人想到处闯一闯,无论做什么都行,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后来慢慢就知道了——生活把你五花大绑扔在一张床上,怎样能入睡是你的事,平躺、侧躺、蜷缩都行,如何折腾着解绑也是你的事,如果能伸手捞着任何一个物件,抱着入睡也不是不行。

改变自己,原来不是让自己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让自己的焦虑担心不安,统统都化为心静。无论你面对怎样的环境,变得安静,才是真正的改变自己吧。而人为什么要变得安静呢?因为变得安静,才能入梦。

汪先生说了:“人啊,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同样的风景,和不同的人经历,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最关键的是——我想把自己经历过最好的东西都分享给你。

带着行李箱跑过了一些地方后,发现只要能沉下来,身边也尽是美好。

喜欢的东西就值得倾尽所有。拼命工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吗?如果我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追求,可能也会犯懒,但既然我已经做了梦,又做到了美梦,那就尽力去实现它。

反正,最后,终于终于,我把这个梦想完完整整地实现了,站在自己的房子里,坐在木凉亭改造成的玻璃书房写着这些文字,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