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桑实验的启示
科学管理为何不能对生产力和人的行为产生革命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企业为此困惑不已。从逻辑上看,科学管理的逻辑精密而有力、无可辩驳。可是在实践中,引入大规模生产和科学管理技术,反倒会降低工人的士气。为此,管理学思想开始关注人的问题,但是这在当时并不是出于人道考虑,而是受到绝望的驱使,公司只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1927-1932年,著名的霍桑实验开始了,研究结果非常有意思。从组织的角度看,就算非常小的一个群体,表面上也是组织得当,管理严格。但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得当严格的控制,也不容易规范调节,更加难于认识理解。他们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动态人际关系网络。只要人们在一起工作一定的时间,就会形成一套独有的地位体系、文化和结构,而且这些东西往往是跟管理层对着干的。人总是想要和自觉的同伴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强烈的愿望,也是人类的特点。管理层若是忽视了它,或想战胜这一人类本能,必定会导致管理上的失败。由此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组织要想实现成功管理,就必须要理解这种非正式群体里的结构和关系。“只要企业管理方法还不曾考虑到人类本性和社会动机,工业发展就摆脱不了罢工和怠工的行为”。项目实验者梅奥如此总结道。
二、人事新政
如果说泰勒发现了工作,福特发现了大规模应用的工作,斯隆组织了工作。那么,他们都没有看见,是“人”在完成工作。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管理者看重的是生产和组织条件,却忽视了管理的人性艺术。于是梅奥给出了一幅全新的图景。他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把公司视为有机系统,一种永远都在变化的复杂生物。因此,最好把有机生物想成均衡状态下的若干变量,任何一种变量发生变化,整个组织也会随之而变。
梅奥意识到,跟人类本身一样,人类组织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行为。比如,虽然希望所有人都能得到发展机会,但也存在片面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也有失去效果的时候。例如,工人间的产量限制,尽管有利于群体的团结一致,能给群体成员带去情感上的安全感,可要是整个群体都认同企业的经济目标,它就没用了。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福列特就开始讨论诸如团队合作和责任的议题。她的思想中最关键的一条,即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她最喜欢探讨冲突。认为冲突是生活中的必然现象,应该把它利用起来,为我们效力。对于处理冲突的三种方式:压制、妥协和整合。她的结论是,只有整合,才是积极向前的。所谓整合,就是先发现真正的冲突,接着把“双方的需求分解开来,又彼此糅合到一起。”,他特别强调不要受非此即彼的方式影响,因为除了此和彼,还有很多比它们更好的替代途径。
没有参与就没有责任。是福列特最具有是说服力的劝诫。而霍桑实验通过观察人类行为,出发的角度就错了。向工人授权、把知识与责任相结合、依靠持续的价值观把单个的人吸引到一起来……这些看法,才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立足点。
福列特对领导力提出的意见同样极具现代眼光:“最成功的领导者都能看到一番与众不同又尚未实现的景色”,她认为领导者的任务是协调、确定企业方针、做出预见。就是领导者要能看见全景而非局部,要能把群体的经验加以阻止,要拥有对为了的愿景,要把追随者训练成将来的领导者。一句话,人,才是未来。那就是要赋予他人自由,给人活动、思考和施展控制力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