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本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青春的百草园里,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者给出我们很好的答案。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比如贾政的打骂,王夫人的宠溺,李纨的执着,贾代化的偏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不管哪一种教育方式最好,我们来聊聊那种最合适?
至今仍觉得,贾政在通篇中给人的印象,是一本正经的“假正经”,和诸多有名望有地位的官员一样,喜欢和一些“学者”交流,然而和一群所谓的书生,在大观园建成之时,拟定各处风景门楣的题词时,我们便看到宝玉和这些书生的区别,在多数的情况下,贾政是认为宝玉不务正业,不好好读四书五经这些应试书籍的,这在当时的背景下被认为是曹雪芹口中所说的“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之流,然而也是这样玩乐中学到的东西,多数被证明是实用的。所以,在宝玉随同贾政在大观园拟写对联的这一天,贾政不知道内心有多高兴,可以说,之前,在贾政的心里,宝玉是一无是处的,这一天却挣足了面子,在同僚和幕僚面前,让大家见识了自己的儿子是多么的厉害。
经过了数天雾霾的侵袭,今天的天气经过一阵冷空气的影响而变得格外清爽,在温暖的午后,读《红楼梦》到此,内心感慨万千。
贾政对贾宝玉教育的焦虑,和当下诸多父母的焦虑无异。
同一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女儿上初中,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里前两名,甚至连第三名都没有落过,即便是这样,这位老师还是充满满满的焦虑,有一次,我给她开玩笑说“孩子学习那么好,上什么辅导班呀?”
老师义正言辞的说:“不上哪里行呀,别人都上,她不上岂不落后了?”
于是周末的时光,在辅导班里慢慢度过,作业,试题,试题,作业。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孩子们不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被动的夹在大人之间,过早的学会了与人交流的本领,“人精”一般,课堂教育也不缺,学校回来进辅导班,辅导班回来写各类作业,他们缺乏的是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
记得年少时,老师讲生物,讲地理课程,举例子时,经常会用到平时生活和田野上常见的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因为是身边常见的东西,所以学习起来,理解更为容易。然而,现在你给孩子们讲:冬季人的影子会比夏日的长,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南移的缘故,有的孩子就会一脸懵懂状,完全不明所以。
“孩子,有没有观察过,你自己的影子,冬季要比夏季的长哟”我引导说。
“老师,我没有看到过自己的影子”学生仍旧是萌萌哒的说。
“鬼呀”我内心“咯噔”一下,好疼。(对于怪力乱神,子不语——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我也是听人说鬼没有影子,但没有见过,借用一下)
当孩子只知道课本中的那些知识,和大自然完全脱节时,才是我们的父母所要的结果吗?
70,80一代成长起来的家长们,在一片竞争中渐渐的长大,或许这一代的孩子们,什么都不缺,甚至可以用在富裕的环境下成长,但父母们现在将自己骨子里的竞争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孩子的身上,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快乐。
回过来,我们再看宝玉,他只要一听见贾政出门,不在家时,就高兴的不得了;一听见贾政要回家时,就紧张的要命,甚至身边的姐妹们都为他抄写作业,如果贾政知道自己给孩子造成这么大的精神伤害,不知会作何感想……
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观麦浪滚滚,听松涛阵阵,不要等到大自然的声音和美景成为一种奢侈品之后,再去珍惜。
感谢你的阅读,欢迎加入【慢阅读时代】,这是我们的微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