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13〕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曾点言志,夫子许之。
圣人之意可见矣。
【译文】:
认知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认知的成果。圣学(心学)只有一个功夫,便是知行不可以分作两件事。
漆雕开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夫子很高兴。
子路让子羔去费地做官。孔子说,这是害了别人家孩子。
曾点谈论自己的志向,孔夫子赞许他。
圣人的大意已经可以略见了。
【详解】:
这两句话在《传习录》原文中,未标明是谁说的,但据分析,应该是阳明先生无疑。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句话按照心学的核心关键字,便是“知行合一”。关于这种合一思想,在心学中有很多处。后期我们学习便会发现,阳明先生在很多观点上反对‘二元论’,例如‘知行’是一件事,‘惟精’和‘惟一’是一件事等等。现在我们很多人喜欢运用矛盾对立法来分析事情,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一定有实效的。
[if !supportLists]第13段,[endif]讲了三件事。我们先说结论,阳明先生表达“圣人之意可见矣”,这个‘圣人之意’为何意?作者认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认清自己”。
这三个故事,分别是: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学而优则仕”,学好知识,就去为百姓做事。孔子是鼓励学生从政做事的。他让学生漆雕开去出仕,但漆雕开觉得自己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没有充分的把握,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孔子很满意他这种谦谨的态度,认为他有沉着好学的品行,知道尚须进德修业,而不急着做官,没有沾染上当时社会中流行的急功近利的作风。
二.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全文是:“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反对在仕中学、学中仕,认为这样会误事误人。子羔学问尚未纯熟,就派他去做官,无异是害他。子路认为治理民众就是实践,而且孔子一贯重视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认为书本知识是次要的。子路的话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从事政治,必须要有足够的学问识见,才能处理好政务。否则边做边学,实际上是拿人民做实验品,容易害民害己。孔子因而责备子路的利口强辩,将无理说为有理。
三.这是《论语中一个典故》
孔子问子路、曾皙(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的志向。子路不加思索地答道:“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地处于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加以灾荒。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懂得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又问:“冉有!你怎么样?”冉有答道:“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答道:“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本领了,我愿意这样学习:祭祀的工作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者。”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
曾皙言道:“暮春三月,已经穿上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这三个故事,看完便可了解。
曾点的志向,看上去胸无大志,甚至可以说没有进取心,但有趣的是,却得到了孔子的认可。结合心学,可以这样来看,曾点的志向做到了未发之中,做到了不偏不倚,做到了格去不当人欲,做到了晶莹剔透之镜。
原文摘自国学梦网站(http://www.guoxuemeng.com);译文为结合《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翻译。
详解部分系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