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之终极猜想及应对秘笈

有一次工作所在的机构邀请了一位北京的知名心理大咖来讲课,大咖就是不一样,喜欢以问句来开场,课余聊天时谈到上海女性,他一脸认真地问我:“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了好一会儿,说:“好像是有什么要求却不直说,非要你猜吧”,但似乎又不确切。

但是心里嘀咕,《过把瘾》讲的可是北京的故事,杜梅之“作”,可说是极致了,你怎会不知“作”的含义。现在知道,他是职业性地想从对方的问答里捕捉信息。

但是那个问题,倒是横亘在我心里,我也曾被父母老公痛心疾首无可奈何称为“作得厉害!”。嗯,很有必要仔细理一理。

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脑子在7岁前突触不断增加,没有删减的功能,但是一到7岁,脑部小胶质细胞开始运作了,犹如清除杂草般开始修剪无用的突触链接,以空出空间来容纳学习大量新事物并建立新的链接。

那么,7岁之前的和亲人相处和沟通的方式就变成潜意识或习惯如钉子般在身体里潜伏下来,之后习得的只是社会规矩。而对亲人,潜意识那一套自然会蹦出来。而那条通路,已然删除断路,自然要拔出或改变那颗钉子,登天般难。

在我们有了亲密关系后,“我婴儿般的呢喃你当然应该懂,”我们的潜意识开始运作亲人模式。对于自己无法表达但有需求的东西,我们习惯地采用呻吟般的“作”而不自知。

孩童期的欲望通过哭闹得到满足,不能满足则心生恐惧,更加盯紧照看人,不惜撒泼打滚弄伤自己,长大后如出一辙。 因为那是根深蒂固的生存法则。

人的挫折受伤是永恒的,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是我们可以创造自我安慰和疗愈的途径和方法,譬如小时候,我们抱着毛绒玩具或毯子入睡;现在或者可以选择倾诉、学习、旅游......,甚至依然可以抱着娃娃或毯子入睡。

图片发自简书App

换句话说,“作”的欲望永恒存在,但我们可以自己学着读懂,以长大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满足自己,安全感是自己建立的支持系统和资源。

“作”与你共存,且“作”且珍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细致与精致,是未来将要努力的方向。
    南鹞北鸢话风筝阅读 472评论 0 0
  • 还记得刚看到你的第一眼,是喜欢还是心动呢!也许都有也许都没有。慢慢发现,喜欢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久而久之的相...
    蓝夕LL阅读 1,449评论 0 0
  • 感恩~老公早上送孩子回来告诉我说他做了件好事。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位推三轮车的大姐,因为路上雪还很多,三轮车走到一处...
    毛毛细雨mmxy阅读 9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