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状态是一种对脑电数据的处理分析方法。传统地,对脑电数据的分析更加注重时域,这样的分析策略也集中体现了脑电数据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但是以往这样的方法忽略对脑电数据在拓扑层面上的分析,微状态分析应运而生。
微状态分析中的重要概念----GFP
GFP(Global Field Power):某个时间点地形图所有电极电压值的标准差,用于描述某个地形图电场的强度。
通过上面这个公式可以发现,GFP的大小和实际上使用什么电极作为参考没有关系;
GFP 一定是一个正值;
GFP 特别高的地形图一般来说,GFP图上会表现为峰特别高,谷特别深;否则就是比较平缓;
GFP 图中峰值处的信噪比比较高,信号质量较好,谷值处信噪比比较低。
补充说明
关于不同地形图的比较:
-比较模式之间是否有差异
-比较强度之间是否有差异(有时会用地形图除以GFP以进行归一化处理)
相似性的比较:①计算相关;②计算GMD(不相似性):取值范围(0,2)0-相同,2-不相同;
比较地形图可以使用 RAGU software
微状态分析的应用范畴
可以用于resting EEG 和 ERP 脑电数据的分析,但是目前对resting EEG (下面简称 EEG)的应用比较多,较少文章涉及到ERP;
EEG 和 ERP 两者之间是有些不同的:
- EEG 数据不需要考虑极性,ERP 数据需要考虑极性(因为正波和负波是不同的成分);
- EEG 数据可以直接对经过预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微状态分析,ERP 数据需要在预处理之后首先确定不同成分,之后在对不同成分的地形图进行分析;
- EEG 微状态分析结果一般是四类,ERP 不一定是四类,取决于有多少个ERP 的成分;
- EEG 微状态分析在进行聚类时,可以选择使用GFP 峰值聚类,但是ERP 不能使用这种方法;
- ERP 微状态分析在结果中,有些指标不能使用,e.g. 相互转换的概率、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
微状态分析提出和特点
由前所述,因为以往的脑电研究中,较少分析脑电数据在地形上的特点,所以,提出了这样一种关注地形图信息的分析方法。
微观状态分析起源于1987年Dietrich Lehmann及其同事的研究(Lehmann et al. 1987)。他们发现,自发EEG信号的头皮电位maps的时间序列,不是不规则变化的无组织序列,而是有规律变化的地图形态的有组织的连续序列。也就是说,它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通常在80到120毫秒之间,然后突然改变到一个新的结构,并再次恢复稳定。注意,在稳定结构的时间内,头皮电位场强度可能增加或减少,但其地形图保持稳定;
ERP 中的微状态分析
ERP 的微状态分析关注的是在一个成分潜伏期内比较稳定,因此有几个ERP成分就有几个微状态。
微状态分析中的算法
微状态的分析方法是聚类分析,常用的方法有:
- K-means
- AAHC
- T-AAHC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K-means
首先,会随即选择m个地形图,分别将m个地形图和剩下的地形图做相关,最后选出分别与这m个地形图最相似的一些地形图。将这些相似的地形图进行计算,更新得到新的m个地形图,并计算GEV。
然后按照上述的步骤将更新之后的m个地形图再和剩下的地形图做相关,继续选出最相似的一些地形图,再次更新得到新的m个地形图,并计算GEV.
这样不断地进行迭代后,GEV会逐渐趋向平稳,得到最终的结果。
K-means的不足:
-对初始值敏感,受最初选定的m的影响很大;
-run时间长才能取到GEV比较大的结果;
补充说明--GEV的取值
一般来说有两种取值形式,一种是直接跑到GEV的最大值;另一种是手动选择一个比较大的迭代次数,e.g.1w
AAHC & T-AAHC
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垂直聚类形成的,AAHC和T-AAHC的区别是AAHC考虑到了地形图的强度,T-AAHC则没有考虑这一点。
这两种方法都是首先找到GEV最低的地形图,然后和其他所有的地形图计算相关,取最相关的进行合并。然后再次进行相关,再取此次得到的最相关的地形图进行合并,以此类推进行迭代。最终这种方法会得到一个结果,如果要设定计算结果的类别数目,则需要选择最终结果前几个步骤即可。
** AAHC & T-AAHC 和 K-means的对比:**
运行速度比K-means快
在使用 K-means / AAHC / T-AAHC 得到每个被试的4种微状态(以resting EEG 为例)之后,按照条件再进行聚类就可以得到不同条件下的微状态了(i.e.组水平)。
补充说明--某一被试在某一时刻点上属于哪一种微状态?(就像上图‘EEG 四种微状态’ 展示的一样)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每个被试的四种微状态的结果进行判断,优点是最直接准确,缺点是SNR大;另外一种是根据求得的组水平上的四种微状态的结果进行判断,优缺点和上一种方法相反。
如何判断时间点?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取峰值,用GFP的峰值上的微状态代表这一段时间内的微状态类型;
这种方法需要考虑相邻峰值上的微状态类型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取两个峰之间二分之一处区分两种成分;若是相同,则两峰之间的类型为同一种。这种方法无法判断开始到第一个峰,以及最后一个峰到最后的时间点上的微状态的类型。
微状态分析的结果指标
一般来说,resting EEG 数据经过微状态分析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微状态,它们有跨研究的一致性,可以解释70%以上。
尽管这四种微状态图彼此之间有很大区别,但它们在不同的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不过,同一类标记的地形图的相似性并不总是明显的,特别是对于C类和D类。
不同的微状态类型对应不同的功能:
- 微状态A和B与感觉处理相关(微状态A:听觉;微观状态B:视觉);
- 微观状态C:自主处理,认知控制网络(主要是显著性网络)中的活动以及前扣带回和脑岛的激活相关; C反映默- 认模式网络的一部分,即任务负网络,在认知任务执行过程中活动减少;
- 微观状态D:注意力相关处理。与背侧注意网络和睡眠有关,可以反映注意力、焦点转换和重新定位的反射性。
从不同的微状态中提取以下时间参数并计算:
- 微状态保持稳定的平均持续时间(the average duration that a given microstate remains stable)→大脑皮层下的神经元的稳定性;
- 微状态的发生频率(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for each microstate independent of its individual duration)→该微状态下潜在的神经元或神经系统被激活的趋势;
- 微状态总记录时间的分数(the fraction of total recording time for which a given microstate is dominant (i.e., coverage) );
- 每个微状态的总体方差(the global variance explained by each microstate,GVE );
- 微状态到任何其他微状态的转换概率(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of a given microstate to any other microstate )。
统计方法
对提取出来的每个微状态的不同参数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依照实验设计进行,如果分别对 duration、occurrence、contribution 指标进行分析,则是N(条件)x4(4种微状态)方差分析;如果是转化概率进行分析,转化概率一共有12种,因此要做 12个t检验。
延伸说明--关于4种微状态的地形图检验
在进行具体的指标参数的统计检验之前,可以先对4种不同的微状态的地形图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