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十分不待见贝多芬的音乐,缘起是有一次妈妈在开车,带了一张Beethoven的交响乐碟子,看着碟子缓缓滑入,没想到开头便是那首可以遏住人的咽喉的《命运交响曲》,慷慨激昂的旋律着实吓着了我,也被妈妈吐槽了——以后开车千万不能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情绪会亢奋过头。
这是个宛若疯子的音乐家,不过也只有疯子才能写出这般仿佛用生命之火点燃的曲子。如果把他比喻成中国古代的某位诗人,我倒觉得他有点像唐代大诗人李白,狂放与宁静就在咫尺间。
后来再听Beethoven的曲子,是在家中,《致爱丽丝》太过耳熟,Elise不知何许人也,无从考证,据说这首曲子是写给他喜欢的一个姑娘,可姑娘并没有选择这个连自己的吃喝都成问题的年轻音乐家,而是跟着一个贵族走了,留下忧伤的。几支交响乐太过热烈,不如听听他的《MoonlightSonata》。课本中有关《月光曲》的故事未必可靠,不过却能从这首曲子中听出贝多芬隐忍理性的一面。
活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一生历经坎坷,年轻时无人赏识,双耳失聪仍坚持创作,有一个直到去世前仍放心不下的不争气侄子,甚至于可怜到指挥完一首自己的作品却听不到场下雷鸣般的掌声……人,生而孤独,在夜深人静时分,他有机会独自一人欣赏这银色的月光,绝不是皓月当空,也未必是从微波粼粼的大海上所升起的月亮,而是躲在黑夜里那一弯窄窄的残月,在夏日繁茂的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孤独却又倔强,旋律的变化与其说是狂风暴雨在席卷着大地,不如说是音乐家内心感情的波动。
有谁值得他停下脚步吗?并没有。瞧见音乐家那张桀骜不驯的画像,顶着一团卷曲的头发,与他的对视中发现他的眼中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坚毅,让人为之一震,他必然是个情感丰富、眼光敏锐之人,由此才能捕捉到生活中一切可以化为音符的素材,有时候他也是个孩子,否则不可能写出那么任性的曲子,他可以不顾生命地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