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追求标准的同时也在束缚我们自己,最好的父母不应该有硬性的规定和统一的指标。世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好方法”。
明明现在条件更好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因为大家都忘记用心了。过去,用心生活都用不着刻意去想。因为物质匮乏,为了填饱肚子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所以不知不觉就已经很用心了。父母总是为了能给孩子买点儿什么而努力着,孩子虽然也希望父母能给自己买点儿什么,可也忍着不跟父母开口。
对孩子来说,现在的不良诱惑太多了。我该怎么应对呀?最重要的是培养能抵制诱惑的人。
对婴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母子一体性”“被保护着”的感觉。比方说,在这段时期里,要是妈妈吐舌头,婴儿也会吐舌头。但婴儿并不是有意识地去模仿的(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刚出生的这几个月里,孩子通过母亲形成了对世界的最基本的信任感,肚子饿了,只要大声哭,就能得到食物;遇到困难一定会有人来帮自己,就是这样的安心感。婴儿无数次地反复体验着“不安—没关系,不安—没关系”的过程,明白了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可以放心的”,这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父母就是孩子的“保护神”。
父母会说:“为了孩子我都付出多少了啊!”可问问孩子的话,他们却说:“爸爸妈妈什么都没为我做!”换句话,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父母为他做的事,并不是指挣多少钱,而是能陪伴在孩子身边
一句话不说地自己忙活,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容易感到厌烦,这样也就失去了两人一起养育孩子的意义。“为什么哭了?”“为什么笑了?”“哦,是这么回事啊!”两个人一边说,一起理解,育儿这件事也会变得更容易些。
为什么我总是烦躁不安,总忍不住责骂孩子?父母太焦虑了,或是对孩子的期待太高。(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因为父母怀有期待,孩子才能不断成长。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长得比现在更优秀,那么感受到期待的孩子往往就会更努力。但要是期待过高,或者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个性完全不符,只是用社会的一般标准来衡量,那可就事与愿违了。
总忍不住唠叨孩子“快点”“不行”,怎么办?在出手干预或者张口之前,先等上五秒钟。重要的是不再单方面地进行说教,而是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真正能够等待”“真正能够陪伴”,这些事,真的很难啊!
孩子做的事总是不如我意,是教育方法不对吗?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不可能尽如父母心意。机器这种东西,只要使用的人操作熟练,就一定可以按照人的意愿运转。但是,养育一个活生生的人与操作机器可大不相同,所以,有数不清的困难也是理所当然的。完全好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养育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孩子经常发呆,我好担心啊,怎么办?看起来在发呆的时候,也是孩子的心灵在成长的时候。没有人能从早到晚一刻不歇地拼命工作,要是被问到“报告一下在公司的休息时间做的所有事”“喝茶的时候在想什么”,你肯定会觉得这问题很蠢,而且也答不上来吧?其实大人们也经常发呆。既然大家都会适当地发发呆,可却对孩子喊“不许发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学前教育对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学前时期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自由自在地玩耍。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比起学习,情感体验更重要。长远来看,到六岁上学之前能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且要让孩子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悲伤、痛苦、愤怒、欢喜等都非常重要。
都说“表扬孩子很重要”,可我不擅长,怎么办?试着说出自家孩子的五个优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