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贮备与经验积累,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理解的程度不一样,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深浅与角度也各有差异,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发现思想的过程。为了更好的理解读物,发现思想,激活自己的想法,与书作者流畅地沟通交流,写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
读一些简单顺畅的书,可以消磨时间,但并不能让我们进步,一些太超出了我们理解能力的书最好也不要多碰,因为晦涩难懂,会让你对阅读丧失乐趣,也达不到学习交流的效果。读些能够引发兴趣和好奇心的书,那些开拓视野、促进成长、激发思想灵感的书,读到这样的好书了,就是遇到了高人,当然就应该认真领会,积极与高人沟通互动,提出异议与疑惑,逐步消化思考,这不就是一个积极自我学习和内化的过程吗?
读书笔记的形式因体裁而不同
所读书籍的体裁不同,写读书笔记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对书籍内容是否理解,首先看是否能厘清思路,思路梳理可以是图解式,可以是线状和树状分析,再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碰撞对接,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形成文字,通过所得,升级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所以有效阅读,一定要思路清晰,筛选吸收,深入思考,有感就发,让读书笔记成为自有的符号积累,为我们进一步的知识运用铺路。
以我最近读的两本书为例:
一本是《福克纳随笔》,这是一本非小说性质的文集,收录了福克纳所有成熟的文章、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首先阅读的时候不需要连贯性,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闪光的好句和精彩的观点,我喜欢摘录。能够让我摘录下来的句子和段落,一定是对我有触动,加深我对某一观点的理解,拓展了我的视野,有些甚至是解开了我思维中的某个结,这个时候我喜欢边摘录,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例如:“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在我们得不到幸福时,我们就把责任怪在最靠近我们的那个人的身上。”
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的总是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别人,喜欢找寻外因,其实我们更应该担起责任来,从自身找问题,不断的改善自己,理解我们周边的世界。
摘录:“艺术家已经用了毕生的力量是着去解决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激情问题,以及让心灵激情生存至少是好歹存活下去的问题……而这神话恰恰是他用了一生的精力要去否定的:那个神话的内涵是,人作为个人时,什么都算不上,只有被组织进一个有无名氏组成的团体时,在那里他泯灭了自己的个性以换得一个号码,只有在这时个人才能有所作为。”
这句话时让我想到了王小波的一篇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不甘心命运被主宰,不服从统一喂养和管理,不愿意被同化,不甘于受限于体制内,挣脱枷锁围栏,最后成功地长出了獠牙。而在现实的世界中,独立的意志精神很难持久拥有,上个世纪中后期的一些运动不是改造了很多人吗?有时候特立独行就意味着要付出自身承受不了的代价,所以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不能自由选择,独特的意识精神不能张扬,思维方式受限,个性被泯灭,对艺术家而言,就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呀!
那会儿奥运会女排球赛正在进行,读到这句话,也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主教练郎平。就如同李笑来所说:“感谢郎平,一个平静、自我且执拗的存在。”差异带来交流,交流才有碰撞与融合,新的认识才可能产生,这不正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需要的吗?
摘录:“我想,外国绝大多数的文学家都不太能想象,美国人能当上一位作家却并不一定也是一个思想家。欧洲的作家,如果当上了作家必然自身也是所有其它相关的智力活动的成员之一。美国作家却可以成为一个作家而全然与理念的世界无关,对他起作用的理念可以完全不是什么理性的思维,可以是与人心有关的普遍真理的某个信仰的感情观念。我们怀着最最骄傲的心情,去参与和分享的正是这一点。”
“这个人心有关的普遍真理的某个信仰的感情观念”是什么呢?一种精神的喜悦与慰籍?对乡土的眷恋与失落感?对人性独特的理解与期待?对公平与自由孜孜不倦地追求?不管是什么?我想,那一定是敏感的、善意的、柔软而坚韧的,是人心向往的一种感情观念吧。那些好的艺术激活了我们内心的这些点,就像遇到知音,让我们快活而充实,这可能就我们喜欢读文学,迷恋音乐绘画艺术的原因吧!
读完整本书,一个极其热诚,异常复杂,情感隐秘,负有公共人物责任感的作家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同时也把我带到了上个世纪中叶的美国,从一个美国南方人的角度去了解当时的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问题。
另一本书是《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通识教材,教我们如何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第一遍整体阅读花的时间较短,大致了解了本书的整体结构,前言导读,以及各部分重要章节的关键部分。如:章节开头的概念、提出的问题、主要观点、证据以及结论,划出相关的关键词。做笔记的方式是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具体内容是各章节的论点,论据及结论,也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框架笔记。
通过框架笔记来规划第二遍阅读,在第二遍阅读时,在笔记中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所读到的方法理论,理解未知,做应用练习,联系自己工作生活的相关细节,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重新思考调整思维,假设运用新的思维模式,问题又会如何发生解决。例如在第一部分背景第三章:真理是什么?在讲到原因和结果的时候列出了几种归因错误,联想现实生活中有些观点没有说服力,往往又不知道错误出在哪儿,其实有很多是归因出了问题。明白的说一点,有些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我在笔记中重新设置问题情景,厘清思路,通过练习让抽象内容具体化。
在最后的总结笔记中,可以对整本书来一个评价。比如:《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的作者文森特.鲁吉罗,他一直从事思维教学,在文章中他避免采用复杂专业术语,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专业科学知识,消除了读者的心理障碍。但他所受的教育、所处的人文环境及经历的社会生活决定了他在本书推理中的所举的一些例子,对不同背景的读者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陌生感。这需要读者对西方的历史文化,及社会意识形态有一定的了解。在读书笔记中,我们可以把笔记看作一个沙漏,不仅过滤下作者有意识传递给我们的知识,还有那些有价值的高含金量的信息,如:记下那些不怎么熟悉的实例推理中社会文化碰撞带来的感触;还有作者的写作方式,推理技巧;对于各章后面留下的应用练习,我们也可以根据我们的文化社会背景,做相应的调整,使之更接近我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采用了三种形式:思维导图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内容;以章节为单位,依托作者所提的问题,边读边记,记下疑难困惑、要避免的误区、思维方法及应用练习的解答;整本书的读后感是第三种形式,如整本书对我而言它的价值如何,我的收获有哪些,因阅读这本书有哪些知识方面的提升。最后顺便说一句:我的这篇文章标题《发现思想》就是来自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