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我与迪帕克博士共同走过的旅程
2018年1月21日,我参加了迪帕克博士的追思会。结缘迪帕克博士是在2015年10月28日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的知见·慧谈论坛上,当时被他的禅医动画深深地吸引,为日后跟随他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一)花香疗法。2016年7月20日,我开始参加博士的花香能量按摩师的培训。实际8天的课程,我上到两天半就弃学了。在学员互相按摩时,当面对他人身体上看似有恙的部位时,我恐惧病气,无从下手,内在的情绪和模式显现出来,忍不住要咳嗽。之后,我拒绝了继续练习,并在分享环节做了长时间的自我陈词,当时我的情绪状态激烈,有如小火山爆发。能感受到博士内在愤怒的升起,但他非常有涵养,在老师的界限内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了很多,譬如“他说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接触过无数的病人,包括很多重症病人,他从来没有感受到病气”,“你不是你的感受,你当下的感受并不是真实的”,“你的想法很好,你要走的路是非常艰难的路”……引发我对于自己很多的思考。记得主办方涵予在和我交谈时,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你在性(亲密)的议题上有什么障碍吗?”你上过很多课,如果你能继续这个课程,这将是今年你上过的最有价值的课程。”博士的夫人️当时也在场,她用温暖的手拉着我,安抚我,我能感觉到满满的爱和慈悲从她内在流淌,至今难以忘怀。也许是时机未到,也许是我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才能真正地学到,我中止了课程的学习。事后,等我冷静沉淀下来,一直试图去补课,可是北京再也没有开过,广州开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去南宁参加神圣女人静修营,跟随迪帕克博士完整地学习花香按摩第一二模块变成了我人生的一个未完结的事件。重提旧事,历历在目。时至今日,通过在各个领域持续的学习,我意识到,我们的负向情绪不仅是在攻击自己的身体,同时,我们向能量场输送的负向能量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站在当下的视角回看过去。也许,按摩对于我来说,不在于是否完整地学完了几个模块,它对于我来说,是一场真正的修行,它是我与内在信念、模式和创伤最真实的“赤膊相见”。正如博士所说,“我们遗落了去触及按摩疗愈最核心的目的,我们遗忘了按摩疗愈中慈悲的抚触。我们把按摩演变成了某种只是为了好玩、放松、享受、奢侈的事,给自己鼓劲的事,而这些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到与众不同,事实上这只是按摩里非常小的一部分,按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传递爱和慈悲,是为了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自愈能力。”一年半之前的我,就是持有类似的信念,把按摩当作放松、享受、为自己鼓劲的事,过往在美容院里也投入了很多的钱,有的按摩对身体健康有调理作用,也有因施力过猛和抚触手法的问题,对身体和神经系统都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的。花香按摩课堂上的过激反应,打开了我对于内在抗拒的探索之门,之后我学习了SNR疗愈艺术、接触即兴,体验了Ambresso老师、周廷爵老先生和汉斯老师的与身体相关的个案,也参加了一些以性能量、爱与亲密为主题的工作坊。慢慢地,我可以和其他人,和这个世界亲密了,对于什么是爱与慈悲的给予,也有了切身的感受。在博士离开的那一天,我开始学习灵气,在灵气练习时,我感受到了我和之前很大的不同,我开始真正理解博士所说的,“真正的按摩疗愈师不仅仅是一位做按摩的人,她具有天然的母性本能,她把这个世界把他人把她的客户看作是一个孩子,带着这份责任感她帮助其他人变得更加完整,变得更加舒适、幸福和健康。”我渐渐懂得了,按摩对于我不仅仅是技术是体验,更是检验我内在母性是否被唤醒的晴雨表。按摩师的抚触,是母亲般慈悲的抚触。
最初,由于对按摩的离斥感,潜意识对于花香油我也有一些的离斥感,虽然在课程上试用后觉着好有购买,可是并没有坚持使用,直到几个月以后我在广州看到我当时按摩练习的小伙伴,转机开始发生。这位小伙伴五官很美,只是在上按摩课时,她给我的感觉是,看起来有些凄苦,不懂得照顾自己。可几个月不见,她光彩照人,透着女性的柔美,她和我分享,她一直在使用花香油,上了两次按摩课有很大的清理。眼见为实,之后我开始坚持使用花香油,用了花香油之后品味上来了,一般的护肤品都无法使用,只能断舍离了。今天在追思会上当时一起学习花香按摩的同修文硕分享,“花香油是她在物质世界遇见过的最美的存在”,我回味了一下她的话,此言不虚,莲花花香油堪称是我在物质世界体验过的最美的存在之一,我第一次用的时候就哭了很久,当时博士计划的10分钟无边界冥想也因我的哭声过高而提前终止。回到宾馆深夜还在泪奔,在眼泪中洗刷掉了我很多心灵的杂质。在东方心理咨询课堂上,在10分钟的无边界冥想+使用一滴莲花花香油之后,潜意识心似乎瞬间就被升华了,前后画作的对比着实令人感叹花香油的神奇。
(二)声音疗法。花香按摩课程因是我主动放弃,只能转课,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2个月后我把未学完的按摩课程转为音叉课程的学习,第一次的学习是在广州。在音叉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和声音频率有一份特殊的连接。
音叉疗愈里也是有按摩的,只是局部,也让我懂得了,是你的功课是逃不掉的,按摩这个功课在声音领域还要继续修。1年多来,我在广州、北京两地追随博士学习了十二脏器、视力、大脑、血液等音叉课程。前不久,在晓堂举办的新年祈福铜锣音乐会前,涵予问我,“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上艺术道路的?”答案也许你们已经猜到了,是博士,他是我的启蒙人,他从科学的角度让我理解了声音和光是宇宙最原初的疗愈能量。正如博士所说,声音频率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力量之一。出于对声音频率的好奇和喜爱,我之后又跟随DON大师学习整体共振音疗,跟随颂钵大师汉斯学习颂钵……学习的道途还在继续,我才刚刚启程。博士把通过使用某种仪器来创造出一种能疗愈别人的声音频率的人,称之为声音疗愈艺术家,很喜欢他的这个说法。今天,在他的追思会上,我用音叉和铜锣来表达对他的感激和追忆,感激他为我开启了通往声音疗愈艺术的门。音叉、颂钵、铜锣……在使用这些制造声音频率的工具或乐器时,我能感受到自己在声音的空间里穿越了有限和无限的临界点,感受到内在流淌出的爱和母性,在爱的泛音中,我打开了我的心,遇到了真实的自己。
(三)东西方心理咨询。去年有幸在广州参加了博士为期十四天的东西方心理咨询课程。博士的西方心理咨询在实操上打破了所有的框架,以积极聆听为主,博士以他极强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不懈探索,可以精准地触碰到来访者的症结所在,令我们非常赞叹和佩服。那段时间正值我在修亲密关系课题的关键时期,整个人都比较晦暗和迷惘。博士的点评直指问题本质,让我有茅塞顿开、拨云见日的感觉。在东方心理咨询课上,通过故事、诗歌、绘画、花香、声音等方式,让我潜意识那些未曾触碰的暗室,慢慢地打开门,迎接光的进入。还记得有一次博士给我做公开个案做到晚上8点钟错过吃晚饭的时间,第二天我向他表达感谢和歉意,他云淡风轻的一带而过,似乎这是他生命中非常平常的事情。
(四)关于职业的态度。博士一直不建议我们自称为疗愈师,而是声音疗愈艺术家或是花香疗愈艺术家。博士认为,疗愈不是一个人治好了另一个人。而是拥有特定的知识或技术的人,去帮助另一个人疗愈了TA自己。所以实际上,真正的疗愈师是来访者自己。同时,博士认为,疗愈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因为疗愈不是机械化的,疗愈是非常个人的。必须对每个人采用不同的方式,每一个非常个体化的事物,都是艺术。疗愈的艺术家需要具备的能力必须要有足够的敏感,足够的慈悲,才能体会到别人正在经历着什么样的痛苦。一个人如果有这样的敏感,这样的慈悲、这样热切的希望,希望能帮助别人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他的学习便会很简单。
当我重温这段话时,感触良多,博士不仅传递给了我们智慧、知识、技术和工具,更从人性的角度去强调花香按摩师、音叉师的职业规范,强调敏感和慈悲这些必备的能力和品质,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五)我心中的博士。迪帕克博士是一位智者,他传道授业解惑非常谨慎,总是试图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说话和行动,在他的分享中你可以洞见事物的本质和实相。博士的一些课程在中国还属于小众范畴,学员并不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在意周围的环境、吃住的条件、学员的多寡,对于他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我非常钦佩,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哪些是真实的需求,哪些是头脑的蠢蠢欲动。这种小班授课的优势在于,课程走的非常深入,在我和博士学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我感受到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课程主办人员、一直跟随他学习的学员,内在都有明显的蜕变,包括我自己。个人感受,博士传递的知识很本质,譬如情绪,他从宇宙起源、人类存在和进化的意义等角度分析情绪,让我学习到从一个很高的意识层次去看待情绪。有时他一句话的点拨,就会让我觉着学费、差旅费、时间、精力的付出非常值得。我能感受到,博士的传道是被更高的灵性力量指引着,但更强大和珍贵的是,是他对待生命的行动和态度,是他人性的部分。在他的课堂上,我曾和两个花香宝宝一起上过课,宝宝在课堂上的哭闹声不会影响到博士和学员,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温暖和包容。他逗宝宝慈爱的表情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我的心里,难以忘怀。博士和我们一起用餐时有说有笑,在课堂上他如严师,在生活中他如慈父。博士对于我们的问题有问必答,无论是在茶歇、午休期间,还是在课堂之外。我惊叹于他知识的广博,他宛如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博士说过的很多话至今都在耳畔回响,宛如昨日。他的教学是启发式的,不断地启发我们去探索为什么,让我们学会以自然为师,同时,教会我们如何自我学习。记得他在广州的课堂上有一次问我们,人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他还举他自己的例子,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他来到广州气候、语言、文化习惯各方面都比不上在新德里自在,为什么他要来呢?是呐,他的课学员只有几人,他肯定不是为赚钱而来,我们也是来自各地来学习,又是什么驱使我们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坐在课堂里呢?博士说,因为人存在的本质就是学习和分享,我们通过五感学习,然后把我们的所学分享给这个世界。他用他自己的生命践行和诠释了这一点,他以自然为师、博览群书,然后把这一切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这个世界。
从博士1月9日离去到21日追思会,这段时间在我的生命旅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1月9日我开始学习灵气,灵气老师维朗的一番话我印象很深,“不管你选择学习什么,你所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老师的精神,他生命中的历练,他对于生命的热忱,他必须能开阔你对生命的视野,并点燃你想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的渴望。”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博士,博士很谦虚,他说自己不是老师,老师是小我,他在课堂上只是和我们分享信息,我们需要回去自己继续研究才能形成知识,而后才能慢慢提炼出智慧。当天晚上我去掉了微信昵称中教练&疗愈师的后缀,似乎我不再需要任何的标签了,我就是我,一个学习了一些知识、技术和工具,可以服务于他人的人,并在朋友圈分享了Akal Deathless这首歌,我的灵性名字是Akal Tara,在超度亡者时在昆达里尼瑜伽中是唱诵Akal。14号应邀在晓堂举办了小型的新春铜锣祈福音乐会,在朋友的引荐下,结缘了独立音乐人田不疚和欧阳赞,并有幸在博士的追思会上共同演奏,用声音这一美妙的工具表达对博士的情愫。15-19日在成都参加了中年觉醒传记工作坊。这一次传记工作坊,似乎是我两年多求索的一个小结,在看到粉笔画的呈现之后,我感受到,我似乎已经切断了某种轮回的模式,开始活在答案中了。在工作坊的小组分享中,同组的学员推荐我去看电影《无问西东》,缘起是在我的分享中她看到了很多和电影类似的部分。确实,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看到了我生命旅程的很多印记,电影中有一段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对白,“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听到这段对白,我忆起了博士,他活出了这种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电影的片尾有一句话,“人这一生总是要留下一些痕迹。”让我再次忆起博士,他这一段生命的旅程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痕迹”,花香油、音叉、手印、饮食疗法、他的科研精神、治学态度、待人接物的风格……这些都将影响着我们。在这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传承,沈光耀的故事启示我,传承不仅是血脉的传承,更是精神和人性的传承,这是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求索,博士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也愿做其中的一份子。
昨天在博士的追思会上,博士生前的助理刘海军分享,博士第一次来中国是在广州,生前在中国的最后一站也是在广州,他在中国走了一个圆。从跟随博士学习到他的离去,我似乎也走了一个圆,之前我内在的冲突很多,情绪烈度也很强,这两年我慢慢地开始对自己温柔,也开始对世界温柔,逐渐在地球上找到了安全行走和家的感觉。博士给予了我很多,不仅有智性的指引,技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正如他的名字“迪帕克”的寓意一样,他宛如黑暗中一直燃烧的光,在我走到中年最迷惘、困顿的时期,照亮了我的潜意识中那些尘封已久的黑暗的角落,在人事物的全方位助缘下,逐渐消融掉了很多心的杂质,慢慢遇见更为纯粹、明亮的心。
这两年多,我在全国各地上课,见名师,见天地,疲累和迷茫常伴左右。在广州曾问过博士我到底在找什么呢?博士笑着对我说,只要你一直去寻找,一定可以找得到。最近,我明白了,我在找寻真实的心和人性的光辉,和博士共度的时光,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心”的珍贵和力量。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蓦然回首,我上下而求索的宝物就在我的内在,只是它被很多情绪的杂质和寄生的能量给遮蔽了,当我去除了这些,它就显露出来了。博士曾说过,“疾病就是你忘了自己是宇宙中的一份子,自我太强大了,回到宇宙自己的位置,就没有疾病了。”是呐,我们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天上的一颗星,当我们心有所属、各安其位时,疾病和问题就消失了。博士的追思会在心宅举办,很美好的寓意,博士回归了精神源头之家,我也找到了心的家。
追思会上,文硕如同我的投射者,每一句话都说出了我的心声,她说:“她有很多了不起的老师,迪帕克博士是第一位离去的。”在我的生命中,我也曾遇到和即将遇到很多了不起的老师,博士是第一位离去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博士堪称我的生命之师。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用爱和智性点亮了我的精神体;他的离去,唤醒了我对生命的意志和热忱。在生命传记中有一个说法叫做生命驱动力事件,博士的离去无疑是我生命中重要的驱动力事件。博士中气十足,气定神闲,我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百分百地投入,总想着可以再复训,再请教,现在的课程很多,时间冲突时有发生,在取舍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把博士的课程排在后面,可能潜意识觉着是自家人,且博士工作室的总部在北京,日后有很多学习机会。万万没想到,博士是第一位离我而去的老师,他的离世好像是灵性世界打来的wake up call(唤醒电话),提示我要懂得珍惜每一个当下,行动、精进、求甚解,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一些学习,一些分享,一些连接和一些创造。这几天小程序打卡的话如同我肚子里的蛔虫般内知我,譬如这一句“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看到这句话,有些汗颜,是时候将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和工具内化、整合,同时,把以后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请教老师的机会,都当作是最后一次般珍惜,以空杯的心态去聆听。博士说,“死亡是一场庆典”。不禁感慨,活着,又何尝不随时随处都是庆典呢,要把每一次的出场都看成是最后一次出场般来珍惜。
博士的朋友、印度时报驻京记者Saibal在追思会上谈到了健康和命运的区别。确实,我们倡导整体健康,但我们还是在命运的脚本中运作。从灵性的视角,我们不是生命的造作者(Doer),而是生命的见证者,我们是带剧本而来的,演什么剧是来之前就设计好的,我们能选择的是我们观剧的态度,即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看似个人化,却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万物一体的世界。
禅宗里有一个师傅为了启示弟子,投河自尽的故事,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时我会觉着用死亡唤醒有些夸张,现在似乎懂得了这位师傅的良苦用心。失去方知可贵,失去方知珍惜,一个人的离去在无形中会改变很多东西,最重要的让我们从死亡的角度去看待生命。死亡是生命的限度,死亡让我们学会谦卑,懂得自身的脆弱。限度让人无奈,同时,生命创意性的迸发恰恰又来自于限度。博士离去后,我有在思考,如果可以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去点亮更多人的意识之光,提升人类精神家园的整体振频,这也许是生命最伟大的馈赠。
也许,这一世在我们来之前,博士和他所有的学生签了一个协议,他完成他的功课之后,学生们就要独立去走自己的路,开始自己的创意之旅了。写到这里,我想起《千与千寻》里的一段经典对白:“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最后一次见博士是在大脑音叉课上,我向他汇报我的学习进展,允诺开音疗工作室。逝者已矣,生者珍惜,我会信守我的承诺,带着一颗真实的心去分享,行我所行,爱我所爱,活出我的灵性名字的美好祝福,如同星辰般向我们的精神家园传递点点微光。
最后,感激之情我还想送给迪帕克博士的妻子和儿子,在课程上我们有过短暂的相处,感谢博士北京课程的主办人员涵予、广州课程的主办人员心路以及他们的团队,感谢迪帕克中国工作室的各位同仁,感恩并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