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日报》在头版推出“高质量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系列敏言文章——《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既擘画了福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服务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基层乡镇如何融入大局、找准定位、主动作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作为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学习此文,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更觉责任在肩、使命如磐。
“奋勇争先”,是福建人骨子里的拼劲与闯劲;“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政治担当与发展自觉。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宏观战略层面,更应深深植根于乡镇工作的土壤之中。乡镇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连接群众的“第一线”。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以全局视野审视基层实践,以改革创新破除发展壁垒,以实干担当回应人民期盼。
一、立足“所能”,在夯实产业根基中彰显乡镇担当
福建山海交融、资源丰富,各地乡镇禀赋各异。有的镇域拥有特色农业基础,如武夷山的茶、平和的柚、古田的菌;有的具备文旅潜力,如土楼古镇、滨海渔村;有的正加快融入都市圈产业链。我们要深入挖掘“本地所能”,避免“一窝蜂”“一刀切”,因地制宜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以“链式思维”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精深加工,拓展电商渠道,打造区域品牌。同时,积极承接县域产业转移,探索“飞地经济”“共富工坊”等新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让集体经济有源头活水。
二、服务“所需”,在融入国家战略中提升基层站位
“国家所需”体现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安全、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中。乡镇虽小,却承担着“压舱石”的作用。我们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改革创新,在激发内生动力中闯出发展新路
基层是改革的试验田。面对土地制度、集体产权、乡村治理等深层次问题,乡镇干部不能“等靠要”,而要“闯创干”。要敢于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探索农村“三块地”改革新路径,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新农人”“乡创客”返乡入乡;要推动数字技术下沉,建设智慧乡村,提升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民生保障的智能化水平。唯有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四、扎根一线,在为民服务中厚植情怀底色
“尽福建所能”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基层干部的默默奉献。我们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多到田间地头听民声,多到农户家中察实情,把“民之所忧”作为“行之所向”。无论是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还是解决养老、托育难题,都要用心用情用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才能赢得群众“满满幸福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站在“十五五”规划的历史起点上,每一位乡镇干部都应以“奋勇争先”的姿态,把“福建所能”转化为“基层所为”,把“国家所需”落实为“民生所享”。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续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为福建这颗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增光添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
(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乡 吴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