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了一节关于古典园林的微课,让我了解到与大自然相比,园林的空间那么有限,它是如何才能装的下大自然的呢?
人在画中游,移步换景,通过延长时间来拓展空间,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山水画为蓝本,是物化的山水画,造园艺术家是怎样处理园林的空间的呢?
接下来我主要了解到了几种常见的构景方法:第一:抑景法,这和方法我想大概和语文中的欲扬先抑是相通的,在园林造景中往往把最美的藏在后面,然后慢慢呈现出来,先藏后露。比如扬州个园入口处有一座自然村落的价钱,遮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和去路,给人无限的遐想,那么它用到的就是山抑,其实在造景中我们还可以用到树抑,曲抑等等。总之,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
第二:框景法。在敞开的空间,利用门、窗、洞等抱合成“画框”比如扬州的钓鱼台,可以将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北框可以看五亭桥横卧波光鳞鳞的湖中;南框斜看画舫,西框看巍巍白塔,东框看梳妆台和栖灵塔。一彩一素,一横一竖,真是堪称绝妙。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窗”便是框景效应最好的写照。
第三:漏景法。漏景是在封闭的围墙或走廊上以漏框窗透进外景,漏景其实是框景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框景中的景清晰,漏景则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的手法给园林增添了一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
第四:借景法。就是借取园外之景,或是国内各风景点相互衬托,连成一体。比如苏州的拙政园,我们可以在拙政园看到远处的北寺塔。
我的感悟: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蕴含许多知识,抑、框、漏、借等,是中国古典园林处理空间的智慧。空间虽小,却也通透、流畅、幽深、宽广,更多的给园中景色增添美的视觉感受,而且让我们游在其中变得有趣味性,我们可以在旅游观光中去仔细观察,用智慧的眼睛和心灵去细细品味中国古典园林。去感受我们中国古典园林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