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出一个纸杯的五十种用途?有的人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而满脑子创意的人却能滔滔不绝地提出点子?
前者大概是这么想的,“这只是一个杯子而已,还能用来做什么?”他在提出第一个疑问的时候,就已经掉进概念的陷阱里了——他把眼前的事物局限地定义成杯子,只有喝水一个用途。
而后者把纸杯看成是一个材质特殊的容器,于是想到可以拿它做花盆。他列举完这容器的用途之后,又把它的定义扩大成形状特殊的材料,从而想到它可以用来做成工艺品。他就这样跳出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盒子,思路就这样一步一步扩大了。
那些具有创意的人们,并不是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天赋。他们拥有的,只是一颗开放的心。在他们眼中,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事物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定义。他们包容的态度,使得他们在脑海里积累了比常人更多的素材,而不是像常人那样过滤或者否定掉它们。他们又能敏锐地看到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潜在的联系,于是创意的光芒就会源源不断地在他们身上闪现。
孩子是有灵性的,然而他们越长大,眼中的光芒为什么就越黯淡?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灌输了很多概念,于是就会以这些概念先入为主地看事物,把自己限制在了思维盒子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们,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挣脱外界强加的概念束缚,重新以孩童纯真的眼光看世界。
然而孩子们为什么很难创作出艺术家那样的作品?我觉得,是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在创意的大海中找到自己的航向,只是漫无目的地漂流,无法找到小岛建立自己的城堡。这就是艺术家和孩子的区别,艺术家对创作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孩子没有。
而要建构理论,首先就需要定义作为基石。定义是为了有方向地推演,使思绪不至于陷入混乱。但当对这个方向的探索已经达到饱和,思考陷入僵化的时候,这个体系已经成为束缚的时候,就需要动摇原来的定义,发掘新的方向,在废墟上建立更完善的城堡。这便是解构和重新建构。
创作的探索之路,如同昼夜更替,生死轮回一般,是一次次毁灭和新生的循环,创作的水平也在这不断地解构和建构之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