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卓越领航班赴江苏江阴学习之旅
寒风细雨,星城出发;冬日暖阳,季子故里。两天奔赴,两天学习,一次意料之外的满档学习之旅再一次看见了世界,看见了自己。
这一次在芙蓉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教科中心领导的护航下,我们卓越领航班来到了江阴临港实验学校参加了“全国深度教学实验联盟第三届年会暨深度教学研修班”,培训有讲座,有课例,有经验分享。边听边看边思边讨论,感慨颇多。
一、 看世界——在对比中思考
这一次的活动中的主讲专家、老师们都是从五湖四海相聚到江阴小镇上,大家在学习中讨论、交流,相互认识对方陌生的背景世界。相同的追寻教育更理想姿态的激情澎湃着整个会场,在讲座中,不同的专家和教授都在诠释着自己理解中的“深度教学”,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场,一是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的《发展深度教学,培养关键能力》的讲座,郭教授着眼于教学的本质属性和终极目标提出了 “深度教学”的理念,并进行了十年的深入研究,这次会上,他解读了当今教育趋势,更主要的是阐述深度教学是以新的知识观、学习观为基础,追求内在质量的发展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并从核心策略的意义而教,为理解而教,为能力而教三大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这让我对教育的整体趋势把握有了进一步的帮助,我认为和当前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是一样的,可以相互融合,进一步理解,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的形成和生长进行有力补充和有效充实。
另一场印象深刻的讲座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Stanley教授做的题为《教育、经验与成长》的讲座,这场讲座可谓是别具一格,同以往传统的封闭式讲座我讲你听不一样的是,他的讲座开放,流动,有吸引力。讲座开始Stanley教授用PPT打出《静夜思》这首诗歌,然后问大家:教古诗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让我们在现场交流讨论,寻找解决办法,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和交流,老师们各抒己见,热烈交流。接着,Stanley教授从相互联系的世界引入到教育=社会化,教育=生长,深入浅出地厘清了教育、经验与成长的关系,最后回到教古诗的问题,告诉我们他也不知道怎么教古诗,但他知道怎么找到答案。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一堂讲座就成了一个现场开发的教育案例,让老师们置身其中,在讨论、交流、反思中获得自身的成长,让我们恍然大悟,时时处处都是课堂,理念在交流、教学的每一刻呈现。
在很多时候,即时的答案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如何找到答案,怎样寻求答案,找到路径并进行探索,这才是最重要的,期间亦会得到缤纷的答案,亦会有无穷的收获。这难道不正是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们的教育力量吗?
二、 看课堂——在实践中咀嚼
这一次,研修班开了小学、初中不同的课堂给大家观摩,我选择性的观摩了小学组三堂课,江苏老师陈*的语文课《灯笼果》,湖北谢能超老师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台湾陈维民老师的数学课《统计图》,三堂课老师静心设计,激情教学,各有优劣,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和思考。
语文课上,老师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孩子们从各个角度观察、了解灯笼果,调动学生的理解、想象、表达能力。湖北老师的数学课上,老师有条不紊地引领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动手、动口,去反思、推理,在知识教授与思维能力的关注上寻得平衡。台湾老师利用一个球星球队故事的情境进行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构成、种类、适用性等各方面的内容,课堂灵动而有序。课后专家们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也深深拨动了在场老师们的思维之弦。
于我,同样是受益匪浅,三堂课上,老师们都紧跟深度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虽然呈现效果有所不同,但老师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课堂绝不仅仅只是传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应该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是一种引领、激发、激励。语文课上老师的图文补充、现场体验,数学课上的反复推理、辩说表达都可以看出这一些。正如郭教授所说,知识应该是一个系统,有符号,有逻辑,有意义层次的不同,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应该有一个转化,有一个质和量的变化。我想:这些,并不是要等到高中、大学去做,应该从现在开始。反观平常的课堂,在课程设计精美度上是否着力太多,对于理解性、建构性、反思性的空间给予上是否不够?教学过程是本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更是特殊交往的过程,我对学生的关注度有多少?这也让我想到了语文课《灰姑娘》的国外设计案例,在课堂上,孩子是独特的生命体,让他们燃烧起来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只关注学生学会了几个字,几个词,学生是否明白了什么道理,而在动态过程上的引领严重不足,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未能大胆开垦。
最让我有所感受的是,台湾老师的课堂组织形式,用“默契”来说明课堂规则,用表格行走竞赛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的督促和评定。因为这件事情,我自己在课堂上一直在做,也是小组合作,也是评分评定,但我采取的是画“正”字的方式,自己麻烦不说,趣味性也骤减。看到陈老师的课堂管理,我恍然大悟,从学生心里出发做每一件事情,方式会不一样,结果也会很不一样。看上去是方法的细微差别,但反映的是理念上的深度差别,对生命的观照尺度的差别。
三、 看师生——在变化中感悟
每一堂课,孩子们的表现都会有所不同,或沉默稳重,或好动兴奋。这本身有个人性格、班级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在课堂的行进中,我仍会发现孩子的表现是有很大变化的。个体差异、班级差异,小组的横向差异,个人的纵向差异,时时有体现。了解事物表象下面掩藏的是学习态度,触摸真实显得尤为重要。
在不同的环境里,在不同的老师引领下,孩子的表现是大有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由此产生的课堂生成才是最真实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内地老师的课堂的教授痕迹会明显一些,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会更迫不及待,这也导致了对生成的关注度不够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对机械化。而台湾老师则会更加关注知识和生活与个人的链接,注重知识能量的转化。反观平时的课堂与班主任工作,越平静似乎也会越有力量,从细节处发现学生优势,少下结论,在运筹帷幄的调剂师、温和的向导、欢乐的同伴角色中转换,会更能感受教育的真谛,更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
我尤其认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老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系统,不断构建自我人生,才能承受教育的使命。因为——教育就是生命的生发,就是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