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别把领导当朋友
十年前入职时,参加过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其影响却抵不过我上岗后不久碰见的一件事。
事情发生在同个部门的小美身上。她早我两年入职,性格开朗,为人热心,加上年龄相仿,我们很快熟络起来。
某日,她匆匆跑出去接电话,哭红着眼回来。后来,我才知道,打电话的是领导的老婆。至于电话的内容,全是骂人,不外乎“狐狸精,离我老公远点”“不要脸,借着几分美色就想往上爬”之类的。
小美特别委屈,她觉得自己只是把领导当朋友,从未有非分之想,再说下个月她都要跟相恋四年的男友结婚了。
可是,面对谩骂,她却百口莫辩。平日里,小美和领导的关系更像是妹妹与哥哥,而那通电话的起因,也是由于领导的老婆看到了领导和小美平日发送的部分短信,谈不上暧昧,但肯定是越过了上级和下属之间的工作边界。
后来,领导的老婆闹大了,小美无奈地离开了单位,留下的是同事们的冷言冷语,甚至添油加醋。
就我与小美的接触了解而言,我愿意相信她,但她没想到的是,当你把领导当朋友时,别人把你当什么了?这件事给作为职场新人的我上了重要一课:领导就是领导,别把领导当朋友。
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同事提起小美时,淡淡地说过一句:这孩子挺好,就是没把握好分寸。
02 与领导保持距离感
再讲一件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
那年,大领导新官上任,到各个办公室巡视,部门负责人跟大领导介绍我时,特意说我跟他是老乡。大领导用普通话问,是哪里的?我便自作聪明,用家乡话回答了一句。没想到,领导又用普通话问了一次。我觉得不对劲,马上改用普通话又回答了一次。大领导点了点头,只说了一个字“好”,仍是普通话。
自那之后,不管是团队工作,还是单独汇报,我始终用普通话这个指定职场语言,从未用家乡话跟大领导交流过。这看似无关小事,但语言决定思维,它告诉我:职场里要摆正位置。
三年后,大领导调离时,他给予我极大的肯定,还直言:此前为了避嫌,而对我更加严格要求。
我至今非常感谢大领导。在这个多数人鼓吹“有关系”“会来事”才“能成事”的单位里,他却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这些东西“有毒”,至少也是把双刃剑。
只有职业化,才是最优选择。与其琢磨如何拉近与领导的关系,不如与领导保持距离感,专注自我职业化。
也许别人可以靠着所谓的关系扶摇而上,只是我了解自己,职业化的状态更适合我。当然,也就不必眼红别人“有关系”,也不勉强自己要“会来事”。
回过头来说,那几年我不仅不受“没有关系”影响竞聘晋升,反而因“没有关系”而坦荡。在职场,凭本事而不是会来事,让人更有掌控感、成就感。
03 工作上不讲感情,但讲信任
单位里的领导一般三四年一任,每逢换领导,常引得人心惶惶,我很早就知道,陈哥是棵常青树,换了多少任领导了,只有他屹立不倒,让人佩服的是,每任领导都很信任他。
陈哥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对这个企业是有感情的,但我只是用心工作。”换句话说,他的忠诚是对工作的负责,而不是对领导个人的追随;但他的用心工作,却换来了领导的信任。
工作上,不讲感情,但讲信任。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能激发员工的信任,协调团队的力量;同样的,一个优秀的员工,他能建立和加强与领导及其他员工的信任账户,借力发挥个人效能。
史蒂芬·M.R·柯维在《信任的速度:一个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中指出:信任是品德和才能的函数。其四个核心要素是诚实、动机、能力和成果,前两者是品德,后两者是才能。
显然,建立信任,这事是“自内而外”的。所谓信任,便是你的声誉和品牌。就像陈哥,他就是靠他的人品、作品赢得领导信任的,而非讲感情、拉关系、做朋友得来的。
领导就是领导,尊重之,支持之,但不必讨好之,亲近之。
唯有信任,才是你职场上最关键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