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传播》
它的副标题是,舆论世界的哲学。这本书主要说的是,舆论世界,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则?
在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得先明确,什么叫舆论?这大概是传播学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1965年,美国传播学者哈伍德,在《公共舆论》这本书里,总结出了舆论的50种定义。注意,是足足50种,可见学界对它的理解,分歧有多大。所以,要想了解舆论,咱们就必须先跳出分歧。在这本书里,作者根据这50种定义的共性,总结出了一个更普遍的定义。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关注。当我们都在关注一件事,舆论就出现了。不管你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关注。就像转发朋友圈,就算你不做任何评论,转发本身,就是一种关注。它就会形成舆论。
按照我们通常的设想,舆论世界应该是现实世界,在传播领域里的再现。你看,电视播放新闻,是对时政民生的呈现;粉丝讨论偶像的八卦,是对明星私生活的传播和呈现;大V发表微博,是对自己观点的呈现。换句话说,舆论,是现实的影子。按理说,既然是影子,它就应该和主人同步,遵循着和现实世界一样的运行规则。
但是,深入观察,你又会发现,这个观点有点站不住脚。你看,很多现实中不重要的事,一旦进入公众舆论,反而能掀起轩然大波。现实中重要的事,在舆论领域,反而没什么关注。比如,微博热搜里,马蓉和王宝强离婚的热度,比很多重大时事都要高。再比如,很多现实中的强者,在舆论领域里,反而成了弱者。像城管执法。城管有工作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跟没有执照的小贩比起来,他们显然是强势的一方。但是,一旦进入舆论,城管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动不动就遭到攻击。
显然,跟现实相比,舆论世界,另有一套自己的运行规则,它从来都不是现实的影子。那么,这套规则是什么呢?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就在书名上:弱传播。也就是,舆论,其实是现实的逆世界。它遵循着跟现实截然相反的规则。一个人在现实中越弱,在舆论里就越强。一件事在现实中越无关紧要,在舆论里就越重要。简单说,舆论世界,弱者为王。
本书的作者,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邹振东教授。同时,他也是厦门卫视的创办者之一,担任过厦门卫视的第一任总监。对于传播学的理论和实战,都很有经验。在这本书里,邹振东教授以“弱传播”这三个字为基础,发展出了一整套理论体系,集中探讨了舆论世界的运行规则。
接下来,我将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说说,舆论世界,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运行规则?第二部分,咱们再说,基于这些规则,公司、组织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舆论?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舆论世界,遵循着哪些运行规则?在开始之前,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件事,舆论世界的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它为什么会跟现实不一样?因为在舆论和现实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变量,这就是人。
前面说过,舆论是一种关注。而关注这个行为的主体,就是人。就算是新闻媒体、杂志、报社,归根结底,还是由人组成的。换句话说,舆论是经过人为主观加工之后形成的,对现实世界的反应。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比如两个演员闹离婚,本来是女方出轨,舆论一边倒的谴责她。但是,女方的闺蜜,另一个女明星突然跳出来,替朋友说话。这时,舆论的矛头,又指不定会瞄准谁。你左右不了一个人的看法,更何况是成千上万的人。当成千上万的变量加入时,舆论就变成了一个,我们没法用常理推测的复杂系统。
换句话说,舆论世界的规则,归根结底,是人性作用的结果。读懂了这套规则,你就读懂了最底层,最根本的人性。
邹振东教授认为,舆论世界一共遵循着四个规则,分别是,弱者优势,情感强势,轻者为重,次者为主。你看,光听名字,这里面就充满了跟现实规则的对立。
咱们先说第一个,弱者优势。也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弱者,在舆论世界,反而是强者。而现实中的强者,在舆论面前,反而是弱者。比如美国总统、明星、公知,都是强势个体,但他们往往更容易遭到舆论攻击。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曝光率高,目标大,所以容易中枪。但是,很多非公众人物,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不是曝光率决定的,而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读懂下面这个案例,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是发生在2014年的手术室自拍门事件。2014年12月,西安一个医院的手术室。医生完成手术之后,合影自拍。病人还躺在手术台上,几个医生围在病人旁边,比着剪刀手,庆祝手术完成。照片在微博上发表之后,马上就遭到了四面八方的谴责。
听到这,估计你也觉得,这些医生做得不对。哪能在手术室自拍呢?但是,仔细想想,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你看,建筑工人在造完大桥之后,跟大桥合影。或者艺术家完成一件作品后,跟作品合影。连平时吃到好吃的,都可以自拍庆祝。对这些救死扶伤的人,你为什么要谴责他们呢?
当然,这里面涉及病人的隐私问题。但是,邹振东教授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这张自拍照,反映出了一种强烈的强弱关系。你看,在手术室里,病人全身麻醉,躺在床上不能动,把生命都交给了医生。他显然是弱者,医生是强者。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一强一弱同框。它还反映了强弱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强的一方,对弱的一方,没有表现出任何关怀。医生的注意力都在镜头上,没人看向病人。
假如这张照片稍作修改,医生在完成手术后,不是看着镜头,而是全神贯注地看着病人,露出幸福的微笑,这就是另一种效果。大家很可能称赞他们仁心仁术。这就是舆论世界的第一条规则,弱者优势,强者劣势。这里面的强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旦强弱同框,弱者可以什么都不做,而强者必须得表现出对弱者的善意。你做错了,是错。什么都不做,也是错。在舆论面前,弱者可以顺其自然,但强者必须如履薄冰。
其实,这不难理解。你看,同情心,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我们本来就习惯偏向弱者。同时,在现实世界里,强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所以我们在看到一个现象时,本能的就会把自己代入到相对弱的一方身上。这些偏好组合在一起,就让舆论有了强大的,向弱者倾斜的力量。
说到这,咱们可以开个脑洞,思考一个问题。怎么在舆论面前,让一个强者失败?答案很明显,就是让他彻底暴露自己的强。邹振东教授曾经在自己的班上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模拟《非诚勿扰》,搞一台相亲表演。最开始上台的几个男同学,全都被灭灯了。然后,上来一个文艺特长生,高大帅气,而且还是个学霸。所有女同学,都为他亮灯。这时,其中一个女生问了一句,请问男嘉宾,我看你方方面面都很优秀,我很好奇,你有缺点吗?男生想了想,说,我没有缺点。说完之后,所有的灯,全都灭了。因为这句话,彻底切断了强弱之间的连接。他把自己推向了大多数普通人的对立面。
当然,说这个故事,不是要琢磨怎么对付人,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弱者强势这条舆论规则。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假如舆论事件的核心,只有一个人,不存在强弱对比,它又会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这就是咱们要说的,舆论的第二条规则,叫情感强势。也就是,在舆论面前,只讲情感,不要讲道理。
比如,一年前,同事参加你的婚礼,给了你500块钱的红包。一年后,他结婚,请问,你应该还多少钱的红包?假如你也随500,大家觉得顺理成章。你随1000,大家觉得你很大方,够朋友。你随400,大家觉得你可能有点小气。但是,这不是最忌讳的数字。最忌讳的数字是,508.75元。这个数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是500加上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息8.75。假如红包是这个数,友谊的小船,翻船的概率是最高的。你在同事圈里的口碑,也一定会一落千丈。
其实,从道理上看,508.75,是一个最合理的数字。但是从情感上看,这是一个最忌讳的数字。所有的同事都会觉得,你在用金钱计算你们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把他们当朋友。有关你无情无义的舆论,马上就会出现。
说到这,你应该发现,在舆论世界,讲什么样的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根本就不该讲道理。舆论世界本身就排斥道理,它更认感情。就像喝咖啡,你只能加糖和牛奶。假如非要往里面加大酱,就算大酱的品相再好,它也会变成黑暗料理。
很多人都是因为没弄明白这件事,才在舆论上吃了大亏。这本书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说的是某个地方,发生了自然灾害。当地的领导第一时间马上在新闻上指出,说群众缺乏灾难逃生常识,对突发灾害做出了错误应对,以后必须得改。显然,从道理上看,他说的没错,而且他的初衷也是为了提高大家的自救意识。但是,这番言论却遭到了舆论的指责。大家都认为,你应该第一时间表达关怀才对,而不是讲道理,甚至指责群众的不是。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奇怪。舆论为什么只认感情,不认道理呢?这要从舆论的本质说起。作者认为,舆论不是汪洋大海,它只是海平面,它只反应最表层。那么,什么东西最容易浮现在表层?显然不是道理,道理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浮在表层的是情感。因为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来自于情感。比如你被蛇咬了一口,第一反应肯定是马上把手缩回来,这就是情感在下达指令。至于这是条什么蛇?有没有毒?这些都是后续的理性思考。
这就是舆论世界的第二条规则,情感强势。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假如我们跳出舆论事件的参与者,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看,什么样的事件最容易引起舆论关注,最容易传播呢?答案是,轻者为重。这也是舆论世界的第三条规则。
假如说,现实世界是一杆秤,越重要的事情,分量就越重。那么,舆论世界就是一阵风,越轻,越无关紧要的东西,越容易被吹起来。沉甸甸的秤砣往往纹丝不动,一地鸡毛最容易上天。
你看,那些对现实生活意义重大的事情,比如重大时事,国计民生,往往不会形成持续的热度。但是,明星绯闻,却长期霸占热搜。具体的例子就不说了,你现在打开微博热搜就会深有体会。似乎越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家越喜欢关注、转发、讨论。
那么,这是因为人们太无聊?太肤浅?都不是。作者认为,这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副产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人工作压力大。而这些分量轻的内容,接收起来没有负担,很轻松。所以人们更喜欢它们。从这个角度看,综艺节目、抖音短视频、娱乐周刊,就像是精神世界的排污管道。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来排解负面情绪。换句话说,要想让身体通畅,你需要粗纤维的食物。要想避免精神便秘,你需要粗纤维的传播。也就是那些不用深思熟虑,情感线条很粗的内容。这是现代人的普遍偏好,也是为什么越轻的东西,越容易传播。
这就是舆论世界的第三条规则,轻者为重。越轻的内容,越好传播。舆论世界的第四条规则是,次者为主。它说的是,越主流的观点,人们讨论的热情就越低。反倒是逆主流的东西,关注度最高。
注意,作者说的是,逆主流,不是反主流。这二者区别很大。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他的重点是闹,也就是发发脾气,使使性子,自己痛快就行了。他从来都没想过要颠覆天庭这个系统。但是,当年项羽看到秦始皇出行,仪仗万千。他感慨,彼可取而代之。这就属于反主流。
二者的区别在于,逆主流是基于主流的调侃,而反主流,是彻底颠覆主流,挑战底线。比如,在一条谴责地沟油事件的新闻里,你留言说,一天不吃地沟油,还真有点不适应。这就属于调侃,谁都听得出,你也痛恨商家使用地沟油,只不过你的表达方式比较另类。但是,假如你义正言辞地说,地沟油对人体无害。这就属于挑战底线。
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越是主流的内容,越是共识。对于大家都认可的观点,很多人都觉得没有讨论的必要。人们最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在主流价值的底线内,但和主流的模板,又稍稍有点不一样的东西。比如金庸的小说里,一代宗师王重阳,几乎没缺点,属于典型的主流。你敬重他,但未必热衷于讨论他。而杨过,就属于逆主流。他本质上是大侠,但又有那么一点不一样。这种逆主流的人设,最容易登上舆论头版。这就是舆论世界的第四条规则,次者为主。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舆论世界,遵循着哪些规则?作者认为,舆论世界的规则,很多时候跟现实世界相反。它遵循着四条规则,第一条是弱者优势,现实中的弱者,在舆论世界里反而是强者。第二条是情感强势,舆论面前,只讲感情,不讲道理。第三条是轻者为重,越轻的内容越好传播。第四条是次者为主,在主流底线之内,但又和主流有所区别的内容,更容易被关注。
第二部分
说到这,你应该已经发现,舆论世界的规则,不能用常理推测。那么,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又该怎么跟舆论打交道呢?显然,这是那些公司、明星、机构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作者在书里,为他们提供了两个原则。这些原则我们普通人未必用得上,但听听还是很有启发的。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说说,明星、公司、组织机构,这些最容易成为舆论焦点的人,在舆论世界里应该遵循的,立身处世的原则是什么?
前面说过,舆论来自人的关注。对于舆论事件的过程,我们一般不用发展来形容,而是用发酵。言外之意,舆论有它自己内部的生命,每个人都是酵母,你很难左右。但是,在舆论面前,你也并非束手无策。即便是一场舆论风暴,它也存在人为干预的可能性。只不过,你必须得把握住时机。改变舆论的窗口期,有两个,它们都位于舆论初期。这两个窗口,分别对应着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叫命名原则。也就是,在事件刚刚发生,形成大规模的舆论之前,率先争夺事件的命名权。一个事件的命名方式,决定了它的影响范围。注意,只是影响范围,不是改变事情本身的性质。一件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只不过,通过命名技巧,可以让好事的影响力扩大,让坏事的破坏力降低。
比如,你一定听说过青岛大虾事件。青岛的一个餐馆宰客,菜单写着大虾卖38。但结账时,却被告知,38不是一份,而是一只。事情在网上传开后,对青岛的旅游形象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作者认为,这其实就是命名失误造成的。当时宰客的这家餐馆,叫善德。假如这件事命名成善德大虾事件,那人们针对的,只是这家餐馆。一旦用城市命名,就会让人觉得,这件事的行为主体,是整个青岛市,其他商家,也跟着受牵连。假如当时有人能抢先一步给事件命名,就能降低它的破坏力。
作者认为,舆论世界就像一台计算机。每一个新发生的事件,都是一个新创建的文档。这个文档要想存到硬盘里,就必须经过一个环节,命名。没有命名的事件,存不进历史的硬盘。同时,这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排列方式,是按照命名排列。名字越显眼,排名越靠前,越容易被人看到。所以,命名的原则,应该是把好事放大到更大的系统,也就是加一个更显眼的前缀。比如北京通州,有个北苑街道。这个街道出了好人好事,有人无偿照顾小区里的孤寡老人。把这件事叫通州好人,就比叫北苑好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大。反过来,假如是负面消息,就要尽可能把命名范围缩小。比如青岛大虾事件,改名叫善德大虾事件,破坏力就会降低很多。
有关舆论事件的命名,学问还有很多。比如日期命名法,你想让大家经常想起一件事,就可以用日期命名法。像9·11事件,每年的9月11号,美国的公众人物,都不敢开派对,搞庆祝活动。因为公众在这一天,都会想起当年的惨剧。假如9·11事件改名叫世贸大厦事件,恐怕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再比如特征命名法,你想让人快速了解一件事的特点,就可以用特征命名。像犀利哥、猪坚强、范跑跑等等。相关的命名技巧还有很多,咱们就不多说了。
这是干预舆论的第一个窗口。在事情刚发生的时候,争夺命名权。假如错过这个时间段,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抓住第二个窗口,舆论的第一反应时间。在这里,你要遵循的原则是,第一时间反应,而不是第一时间回应。
很多明星、公关人员、公众人物,都接受过舆论培训。培训班经常告诉他们,遇到舆论,一定要第一时间回应。这听起来好像没错。比如,一个明星发生负面新闻,当然要马上站出来,表达态度,给公众道歉。但是,对于这种做法,作者并不同意。作者认为,第一时间回应,风险太高了。因为你不能确定,自己的观点发表之后,公众会怎么看。它的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你要做的,不是第一时间回应,而是第一时间反应。也就是,快速站出来,让大家知道,你已经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但是,不表态,不发表观点,不流露情绪。
作者认为,当事人的每一个具体的回应,都是一根抽向舆论陀螺的鞭子。不管当事人说什么,都会给媒体提供新线索,把这件事再报道一遍。让陀螺越转越快。比如马蓉和王宝强离婚事件。一般的明星离婚,只会轰动一时。这件事之所以火了那么久,就是因为双方总是不停地互掐。一个敏感事件,只要有一丁点新进展,媒体就可以把以前说过的话,当作事件背景,再报道一遍。它的波及面只会越来越广。
反过来,比如,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这是我从书外找的一个案例。当事人陈冠希的经纪团队,采取的就是反应,但不回应的策略。在道歉记者会上。陈冠希穿着一身没有任何装饰的西装,说着字正腔圆的英语,全程按照道歉书一字一句地读,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你看,从当事人的姿态上看,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反应。但从内容上看,他又做到了最低限度的回应。道歉会后,记者也很难找到新的新闻点。这就避免了事态被进一步放大。当然,我们不对这件事做任何是非评判,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应对舆论的案例。
换句话说,舆论就像流沙,你越挣扎,就陷得越深。不挣扎,反而给自己争取到了时间。因为舆论有两个最大的天敌,一个是另一个舆论,另一个是时间。只要舆论漩涡的当事人能稳住,不要动不动就回应,别人就找不到讨论转发的焦点。这时,陷在舆论里的人,就给自己争取到了救援时间。要么等另一个舆论发生,把自己从热搜头条上顶下来。要么静静等待时间,让它平息所有的风波。当然,从法律和道德层面看,犯错,就必须承担代价。而舆论技巧的初衷,不是逃避责罚,而是把不必要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说了两个跟舆论打交道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命名原则,一个事件的命名方式,会决定它的影响力。应该把好事的命名系统放大,把坏事的命名系统缩小。第二个原则是,面对舆论,要第一时间反应,不要第一时间回应。对明星、企业、组织而言,这两条原则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舆论危机。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它能帮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舆论世界的规则。
这里,这本《弱传播》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回顾一下,今天一共说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了舆论世界的一整套,和现实世界截然相反的规则。这套规则的核心,就在这个“弱”字上。现实中的弱者,是舆论中的强者。现实中的轻内容,是舆论世界里的重内容。现实世界中的逆主流观点,在舆论世界里反而会成为热点。现实世界讲道理,而舆论世界只讲情感。第二部分,我们说了跟舆论打交道的两个原则,分别是命名原则和第一时间反应原则。这部分刚说完,就不再多说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舆论为什么那么重要?我觉得,咱们可以用一个信息时代的名词来解释:云。舆论,其实就是每个个体的观点、兴趣和情感,在云端的集中存储。它不存在于任何一台个人电脑里,却可以被所有人共享。每个人都可以随便调用,但不能肆意篡改。它们不是由权威谱写,却构成了这个时代不容忽视的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