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算一笔帐。
以花呗为例,如果我很想买一部苹果11Pro,现在淘宝上的市价大概是一万,那么我分12期免息,每月要付833.25。看起来每个月还能承受还款,但是假设出现资金问题没钱还款。那么后续问题就来了,(花呗的逾期利息是每日本金的万分之五,也就是每天5元,1个月就是150,1年就是1300,加上未偿还手续费,利息,服务费,年化利息大概是20%)什么概念?股神巴菲特年复复合收益也差不多也才只有20%,巴菲特一年赚的年收益率,花呗躺着就赚了,如果说我一直还不起钱,4年后应还款翻一翻!

这么高的利率为什么我们都没有注意到?

这里就用到了伯特·希勒《phishing》里的概念“钓愚”,及利用了人性弱点和大脑算力不足。我在另一本书《顾客为什么购买》中见过类似的概念,书中提到超市会将最想卖给你的商品放在显眼位置,最不想卖给你的商品放在角落。而像花呗这些平台会将“免息”、“12期免息”、“0利息”放在最显眼位置,而将“逾期利息”很隐晦写成“每日万分之五”,服务费、未偿还手续费这些同样把它放在“角落”。所以你一想到“免息”,而且每个月才还几百块,还等什么?买!买!买!
但是有人又会说我可能4年都还不起?那么这就要说到人性弱点了,如果我用花呗买了一个手机,我就不会同时买其他的东西?我不会去现金贷?我不会去买包包?去买衣服?买AJ?毕竟每个月才还一两千嘛?又免息,没事我还还得起。
那么请问各位,我们的工作水平真的负担得起我们的提前消费吗?你能保证我们就不会遇到个三五两痛?或者这样说,我们的工资增长能达到年收益增长20%?四年翻一翻?我希望大家能,但是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一旦我们资金链断裂,我们就会卯吃寅粮,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可能连利息都还不起,从而落入“钓愚者”的陷阱爬不起来。
所以我们用各平台救急还可以,消费就算了吧。毕竟救急我们没得选,消费我们可以选,我们还是当智者吧。用财新传媒王烁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消费不起你就别消费,绝不要借钱消费。成功者大多延迟满足,推迟消费以便投资未来,而那些总想超前满足的人早被钓愚者规划进了loser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