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书名迷惑,这绝对不是一本空洞、充满噱头的畅销书,也绝不是仅仅局限在心理学的一本科普书,它建立起的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虽然是基本逻辑,但一点儿也不抽象空洞,我们很容易将其应用到自己所学过的专业中,甚至应用于对生活中常见观点的判断上,只要需要理性分析的场景,这一套基本逻辑几乎是试金石一般的存在。不过就像书中所说,一切理论都是逼近真理的,这种无限接近却在有限时间内无法完美的属性,就是我们不断完善科学素养的动力。当然在向不存在的终极目标前进之前,你先需要将最基本的逻辑好好掌握才行。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三个观点就是:可证伪性、见证和个案的迷惑、相关和因果。
一、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就是说某一个理论(甚至一个定义、名词)可以通过可测量、可观察的实际操作来检验理论的真伪,如果一个理论不具备可证伪性,那么他就是无意义的。这一点基本上可以把流行于社交媒体上的80%的理论过滤出科学的范围,占星术、轮回等等伪科学理论,你甚至不需要仔细去看他的理论细节就可以判断出这些理论到底意义何在:仅仅是供人娱乐,供人消遣,毕竟大多人不需要怎么理性的看待事物,毕竟在任何时代,非理性的诉求都是一种强需求(“那又怎样呢?我就是想过的糊涂,该死的理性”)。若是仅供娱乐也就罢了,可是一些不可证伪的伪科学理论却曾经大行其道,曾经让多少人付出血的教训的同时,让另一些人一夜暴富,恐怕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科学的终极(本质主义)目标基本永远无法实现,但是通过测量、观察以及数据的对比分析,科学理论在其自我完善的路上正在无限趋于完美。
二、见证和个案的迷惑
“我就见过xxxxxx,所以xxxx理论肯定正确/错误的”,是不是感觉如此笃定的陈述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有限,能够触及的事例也有限,当你的世界中不断出现某些现象时,普通人的思维一般都是会认定这背后肯定有一定的理论,而这理论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或者,我们身边也充斥着各种鲜活的例子,不论是演讲者举出的生动实例,还是广告中那些生动的场景,其对我们的冲击都是具体、鲜活的,甚至让我们只通过这一两个例子就建立起了对某一理论、商品的信任。如果你将思维提升到一定高度,跳出实例来看理论,通常就会发现这些例子或许只是恰好通过影响到了另外的因素而佐证了理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A,而是B。实际上,一个个案的原因或许更加复杂,造成它的原因可能有A B C D E,如果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是仅仅通过臆断的方式就说明哪个才是本质原因,那么这样的想法或许就是你无法更上一个认知层次的原因。真正科学的做法是通过控制变量,将可能的原因一个一个剥离出来研究,直到找到那个真正的X因素,只不过实操往往比理论复杂一万倍。
不过个案也并不是完全无用,其通常在某一领域的开端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明了大体的研究方向,具有初始的启迪作用。不过一旦深入研究之后,大部分的个例都将被抛弃,仅仅是机缘巧合的现象而不能说明什么。
三、相关和因果
这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果我们观察到了A发生之后,B就发生了,那么是否意味着是A导致B的发生呢?通常并不是,因为A仅仅可能只是与B相关的因素,而直接导致B发生的因素或许是C,而A与B之间隐藏的C因素却经常被大家忽略,误认为就是A导致的B。这就是书中注明的第三因素问题:导致事情发生的因素和结果并不是直接因果关系,而是恰好都与第三个因素相关,表面上看起来的因果实际上仅仅是相关,这经常让我们下了错误的结论。
所以我们说虽然从因到果会看起来理所应当,但是从果到因,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这中间或许会存在很多相关关系,而人们很容易就把相关当做因果,形成了错误的结论,也形成的错误的观念和理论,这是很可怕的。你经常听家里人说的那些传统观念,或多或少都是犯了这样的错误,xxx了就一定会xxx,xxx了就不能xxx,世事无绝对,今后我们需要更清醒的看待所谓的人生经验,要时刻明白既定的事实结果不可能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个因素导致的,其背后必然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
四、最后
这本书或许改变了我对心理学的看法,因为之前我也像作者书中描述的那样,认为心理学与真正意义上的理工科科学有着本质的差别,毕竟这是一门研究人内心、意识、思维的科学,与研究物体的科学怎么会一样呢?
直到读完200多页的书,真实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逐渐清晰了起来,也让我明白科学方法是没有界限的,基础研究与实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心理学里,它们也是互相依赖的,并没有优劣之分。
希望我们可以对待心理学也能有敬畏之心,而不是仅仅认为这是一门与读心、占星等等相关的学科,实际上却是天壤之别,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我们也可以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去看待去分析,更多的有概率思维,认识到偶然性的普遍性,才不至于变成连自己都欺骗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