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1、我们需要知识
托夫勒在他的《权利的转移》一书中分析得出,
人类历史上权利的来源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移:
第一次是暴力,即像好汉罗宾逊在孤岛上一样,因为有了杀人的火枪,他就可以为所欲为地指使他的仆人星期五了。
第二次是资本,拥有资本的帝国可以控制整个国际社会。而资本的原始积累离不开血腥的压榨奴隶的自由与生命。
第三次是知识。信息和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替代暴力和资本为控制人类社会的新动力,也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因此,未来的权利格局将因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被彻底颠覆,即从过去的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之争,转移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计算机互联网之争。
知识的崛起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最主要的是使人类工作的重点从体力劳动变成了脑力劳动。
想想看,一个残疾人在古代会有怎样的遭遇?或许由于无法下田耕作、难以带兵打仗而渐渐被社会淘汰。
那么在现代呢?只有他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他可以著书立作,可以在网上传播自己的影响力并将其变现。
也就是说,过去只要你身体最壮,跑得最快,力气最大,你就可以很好的活下来。
而现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类型都是属于知识工作者,你我所做的工作大多要依靠知识展开,即参与会议,收发邮件,与人电话沟通等需要处理信息的工作。
此时,即便你手无缚鸡之力,只要你具有高效地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你就将更容易从社会竞争中胜出。
这也就是为何我们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并且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知识来开展我们的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
2、信息不等于知识
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得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它们参差不齐,浩如烟海。
一方面拥有信息优势的人可以更好的互通有无、掌握先机。
而另一方面,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我们要么手足无措,人云亦云;要么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上面消磨了太多时间,却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成长。
想必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网上的许多信息经常看过就忘了,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更多的只是一种消遣打发时间的手段。
这是因为,网上的那些资料还只是信息,我们还需要运用自己的大脑、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其他信息的整合,将其转化为知识并付诸实践。
譬如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癌细胞容易在酸性体质下存活并扩散,在碱性体质下则难以发展。
倘若我们并不深入分析这条信息,那么它并不能对我们生活有任何指导作用。
此时,我们还需要在网上查找许多相关信息,诸如身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酸性体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碱性体质。
此时, 我查到如下相关信息:
大多数的蔬菜、水果属于碱性,而大多数的肉类都属于酸性,因此每天素菜与肉类的摄入比最好是七比三抑或六比四。这样才能使身体处于碱性体质下。
运动和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我们身体释放碱性物质,而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人体内的酸性物质会激增。
最后,将以上信息加以整合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生活方面的知识:多素少荤,有良好的生活作息和运动习惯,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预防癌症。
有了这个知识(观点)并践行后才能真正达到指导我们生活,预防癌症的作用,不是吗?
3、如何管理知识
有所取舍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可我们只是单纯的保存它们,基本上没有阅读整理过这些资料。
大量的资料还会加剧了我们的焦虑和无所适从,因为我们很可能挑花了眼,压根就不知道从哪一个资料开始处理。
其实,这种保存知识的行为并不会为我们带来任何价值,我们充其量不过是 拥有一个丰富的移动图书馆。
并且,人类的知识总量是无穷尽的,个人能够掌握的知识又很有限。
并不是说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懂得如何利用最有价值的知识来最大限度的为我们服务。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去思考去选取自己确实需要的知识,否则,很可能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
我们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每天需要的知识。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去选取知识,以便实现能力的进步。
在取舍知识时,我们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
以这个知识对我而言是否有价值这一原则来保存知识。
倘若并没有价值,再好的知识我也不要去保存,我保存的都必须是经过自己思考处理过的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共享
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不是你认识什么人,而是什么人认识你;不是什么人影响了你,而是你影响了什么人。
我们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渴望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但其实,很少有人会有耐心和时间去发掘你,然后发现你是一个人才。
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将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展现出来,否则可能一辈子就处于郁郁不得志的痛苦之中。
知识共享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知识共享,让自己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被发现。
共享知识和智慧,就是一个打造个人品牌,让别人看到你的能力,增加影响力的好途径。
同时,这也是快速提升自己,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好办法。
你会发现,知识共享是一个很好的审视自己的过程:
原先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在共享过程中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原先不懂的知识点在共享过程中也渐渐明晰。
当你能够越来越熟练的将自己的思想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时,也就意味着你的逻辑表达能力更加强大,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深刻,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加丰富。
因此,与其只是做知识的接受者,不如也做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共享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建立个人品牌。
这样才能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并与你合作,最终实现共赢。
知行合一
《楞严经》有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意思是就算你见多识广,什么都明白,但你不去实践,这些知识依旧没有任何价值,跟不知道这些知识一样;就好像有人只是在嘴上说食物如何如何却没有吃进肚子,终究是不会饱的。
古人亦有云: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这是因为,书读多了反而使人习惯于纸上谈兵,却鲜有付诸实践。行动力的缺乏,也就使我们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一定要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之中,因为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一种结果,而不是去实践的一种手段。
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没有价值,是我们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倘若我们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仅仅靠学历来体现的话,学历将越来越靠不住,并且随时有被他人取代的可能。
想想看,一名老师,即便学历再高,知识储备再丰富,倘若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他将很难成为一名真正传道授业的优秀老师。
因此,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我们必须得多实践多总结,知识结合自身的经验才能使我们拥有难以被取代的竞争力。
参考书籍:《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作者:田志刚
END
既然来了,就当个常客吧
旁观者,陪你度过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