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4月的时候,我即关注了「好报」,对于其组织的30天写作群、画画群很感神奇(移动互联时代,写字人似乎找到了新的交流沟通途径,大笑)但因公事缠身,直至放暑假,才决心加入,挑战一次,看看自己到底是否真能坚持,进而希望能治愈自己多年未愈的拖延症。
在若干群众监督下,我想应该会自觉一点吧。
今天是最后一天。
这一个月里,我做到了吗,能打几分?
请假一次,晚交两次,犯规在可控的范围内(按照群规,每人有三次违规机会。第四次即涂名。)说实在的,有一两次挺想退出。这里要隆重感谢组长木棉姐,对组内同仁很体贴,很照顾,让我们坚持下来!
最满意的地方
翻阅这一月来的文章,写得最多的是读书笔记,总计读了9本书,写了9篇读书笔记,有些觉得写得比较到位的读书笔记投给了简书“读书”专题,并顺利入选。
欠书债颇多,能通过写作群,还清一点书债,是我最大的安慰。
获得点阅最高的文章是8月15日日本投降那天,写的《抗日战争时期宣传画过眼录》,获125次点阅。并入选简书“历史”专题、“跟我学历史”专题。
最不满意的地方
每天写500字,说难也不难,说易却也不易,若是写流水账,我可以写上千字,可惜本人“偶像包袱”重,不喜无病呻吟(咳咳,这毛病今后要改改,不能想得太多,做了再说。如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有好几次不知写啥好,因此就读诗,读谚语,读《<二十五史名句鉴赏辞典>》,推荐网站和书目,勉强交稿,文章中心不突出,虽说是工具贴、资讯贴,但未能深入解读,有凑数之嫌。这是我该检讨反省的地方。
几点感悟
写作不是轻松活,心须静,要能耐得住烦。史学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要吃到冷猪肉,先要坐得住冷板凳。意思就是说,要成名成家,得到世人的尊崇,首先要耐住寂寞,潜心做学问。我想,这句话对于爱好写作,以文字为谋生手段的人来说,尤有警示意义。选择以文字为伍,就是要守得住心,要能「耐」!
其次,文章要多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但前提是,一定要去写,坚持写,坚持改,一定有收获。
明末遗民徐枋,曾与友朋论作文之道,议论极为精彩,在此摘录几段,以飨群友:
夫作文,贵有筋节。筋节者,段落也。于文则为段落,于人则为骨格。夫人之骨有长者,有短者,有巨者,有细者,有横者,有竖者,有圜者,有锐者,有合用者,有独用者,有接续以为用者,体类不同,各适其款,然后贯之以筋脉,而运之以气血,则为人矣。文犹是也。其段落者,骨格也,其意与气者,筋脉也,而词藻,则血肉也。故段落既定,而少意气以贯之,则脉不属;有段落、意气,而少词藻,则色不荣。
段落得而后意气行,意气行而后精采出,三者亦相须为用,莫分先后,无有主宾者也。如逐事为叙,逐段衍说,一事数语,扉有重轻,则段落不分而意不立,意不立则气不行,气不行而精采索然矣。所谓精采者,乃精神丰采也,非词藻之谓也。词藻止可点缀装饰,而不可以为实用。(《与杨明远书》,徐枋:《居易堂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页-15页)
徐枋的意思是,作文需讲究立意、注意文章结构安排,及语句表达。主题明确、立意鲜明,结构合理、谨严,详略得当,用词简练、准确,就是一篇好文章,「能大能小,能长能短,能大者小之,能小者大之,能长者短之,能短者长之,斯善作文者矣。」(同前,第15页)
总之,「艺成须多作」,要把文章写好,光讲作为技巧还不够,最为要紧的是,能有识,「识」从何来,这就需多读书。碎片化阅读,不利于成长。一个成熟的个体,需具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读书,并精读,但不盲从,能反思,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地图,不断建立自我,而后超越自我。
是为本期写作群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