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不再束缚年轻人远行的脚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几世同堂的现象越发罕见。不知不觉中,“独居老人”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媒体时有报道,多方关注的结果是将“常回家看看”这种愿望形成法律条文。
可是,法律制约下,强制的只是“回家看看”的行为,而非子女真挚的孝心。记得看过一篇报道:此法律条文出台后,有家老人状告了儿女,儿女不得不回家看望老人,但三个子女只是到家门口站了站,履行了“回家看看”的法律义务就走了。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且不论这个故事中人物的是非,但这个场景浮现时,我们心里,是否会有一种悲哀涌动呢?
悲哀的不仅仅是“孝与不孝”的伦理道德问题,而且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是什么,让孩子成人后不愿回家?是什么,使得父母与子女形同陌路?这绝不仅限于“孝与不孝”的两极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