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坚信的观念。特别是近几年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原生家庭”这类概念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大作用。
这么看来,只要你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那么就注定性格有问题了?
去年,网上关于中国离婚率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一线城市。
北上广深的离婚率分别达到了39%、38%、35%、36%,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数据计算方法的瑕疵,离婚率越来越高,是个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以前离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传统观念对完整婚姻的执着,很多夫妻之间的感情早已名存实亡,但是却“为了孩子”,为了面子,没有离婚而已。以为这样就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但是,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是充满爱的环境,而不是表面完整的家庭。充满争执、对立,教育孩子方式完全不同,甚至家庭暴力的所谓完整家庭,是比单亲家庭糟糕得多的环境。
Q1
“单亲家庭的孩子缺爱?”
爸爸或妈妈一个人照顾孩子,孩子会缺失一半的爱。真是这样吗?
去年还有一档很火的节目《中国式相亲》,其中就不乏单亲家庭的嘉宾。
高俊飞出身于运动世家,爸爸是前国脚,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是女篮国手。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你想象中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影子
她在节目中提到,自己跟父母的感情一直都很好,爸爸虽然不在身边,但依然很关心自己。
所以,离婚和单亲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只要父母有智慧处理好。
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不是你的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对你的爱也不会变。
退一步讲,即使离异的另一方已经无法继续关心孩子,单亲的环境也不见得就意味着缺陷。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既需要无条件的包容性的母爱, 也需要有条件有原则的父爱。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就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只发展母亲的良知,就会失去自我判断,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这里提到的母爱和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并不是说实际生活中母亲就要这样,父亲就要那样。
实际情况是,所谓的母爱父爱只是角色的不同,妈妈可以同时承担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爸爸也是。如果单亲爸爸/妈妈可以同时给予孩子母爱的温柔和父爱的原则性,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Q2
“单亲家庭的孩子会被欺负?”
“没妈的孩子,我们不跟他玩……”
单亲家庭的孩子会面对一个不友好的环境,这是经常发生的。但真正造成伤害的,并不是单亲本身,而是我们的偏见和歧视带来对孩子的孤立。
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和荷兰,单亲家庭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这些孩子依然能够健康成长,正是因为开放的观念让人们不会对单亲家庭大惊小怪,没有异样的眼光。
最近,在的另一档节目《新相亲时代》中,单亲妈妈杨曼笛,自信大方,坦然走上舞台追求幸福,面对心仪的男嘉宾,坦言:“我的优点是长得还有点好看,缺点是霸道、有控制欲、结过婚、有过小孩。如果你能接受这样的复杂,那我就百分之百接受你。”
杨曼笛妈妈的话也让人心生敬佩:
“在传统观念里,未婚儿子要找单亲妈妈,会面临相当多的复杂情况,我特别能够理解。但是她虽然离过婚、有了孩子,但不阻碍她追求幸福的权利。
她从失败的婚姻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更懂得包容和珍惜。她独立、自信、勇敢、优秀,她不会因为过往的经历,而降低自己的要求。”
主持人孟非对此评价很高:“我在相亲节目的舞台上9年了,这是我听到对自己最客观、最理性,既不夸大、也不隐瞒的自我评价。”
可是,即使如此,很多家长仍然不愿接受自己的儿子喜欢一个单亲妈妈。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单亲、离异似乎就等于缺陷。
说回孩子的成长,即便社会环境不利,歧视也并不是决定性作用的。更加重要的,是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如果孩子自己不觉得低人一等,他人的歧视会成为一种历练,就像每个人成长过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样,这只会让这些孩子更加强大。
看看这些单亲家庭的人,你就明白了。
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陶渊明、六祖惠能、韩愈、欧阳修,到近代的鲁迅、胡适、郁达夫、巴金、老舍、茅盾,再到国外的释迦牟尼、穆罕默德、 耶稣、亚里斯多德、哥白尼、牛顿,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单亲家庭就意味着问题小孩,那只是你的错觉!
小时候,我们都希望爸爸妈妈从不吵架,有耐心,有时间,懂得我们的小心思。
可是,完美的家庭是不存在的。 在无数个看似完整的家庭里,要么妈妈有些控制,要么爸爸缺位,就像这些不可避免的挫折一样,单亲也只是普通的问题中的一个,并非不可逾越的重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