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摊里的职场哲学
凌晨五点半,组屋楼下的晨光还裹着一层薄凉,菜市场的卷帘门就陆陆续续响了。铁架碰撞的哐当声、摊主们搬菜筐的闷响、早起阿婆的寒暄声,裹着新鲜青菜的露水气,一下子把这片老城区的清晨撑得满当当。
我站在阳台往下看,斜对面的“小李蔬菜”已经支起了摊子。小李是去年才来的,二十出头,每天天不亮就来占位置,菜筐摆得满满当当,嗓门也亮,“阿婆,刚到的本地菜心,脆得能掐出水!”路过的人多半会停下脚,他手里的秤杆就没停过。可再往旁边看,林叔的摊位还是空的——那块写着“林记蔬菜”的木牌子,还靠在墙角,沾着点昨天的菜汁,安安静静的。
林叔是我的邻居,住三楼,搬来这组屋快二十年了。他的菜摊在菜市场最里头,不算好位置,可熟客都认他。我第一次注意到林叔的“怪”,是去年夏天。那天我早起买早餐,七点多的菜市场正是最挤的时候,人挨着人,每个摊位前都围着三四个人。唯独林叔的位置,还是空的。
我正纳闷,转头就看见食阁靠窗的位置,林叔正坐在那儿。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里端着一杯热咖啡,面前摆着两片烤面包,还有一小碟黄油。阳光透过食阁的玻璃窗,落在他银灰色的头发上,他没看手机,也没着急,就笑眯眯地看着菜市场的方向——看着小李忙得满头大汗,看着隔壁卖豆腐的张婶招呼客人,看着人潮涌来涌去,好像眼前这场热闹的“生意战”,跟他没关系似的。
“林叔,您怎么还不去出摊啊?这会儿人最多,再不去菜都要被人买光了!”我走过去,在他对面坐下。
林叔听见声音,转过头冲我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很亲切。他指了指菜市场的方向,声音慢悠悠的:“你看小李,今天菜摆得比昨天多,估计是昨天没卖完,心里急。这时候我要是去了,熟客一来,他的菜就更难卖了。”
我愣了愣,没明白:“可做生意不就是抢时间吗?您这时候去,才能多赚点啊。”
林叔拿起咖啡,抿了一口,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片。“我这菜摊开了十五年,熟客都知道我几点出摊,不会跑。倒是那些刚出来做的,像小李,一早要是没生意,这一天心里都发慌,家里说不定还等着米下锅呢。”他顿了顿,又指了指自己的胸口,“我这年纪,不用拼着抢着挣快钱,稳着来就行。不能因为我卖得久、熟客多,就把别人的路挤死了——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得给人留余地。”
那天我看着林叔喝完咖啡,又坐着等了半小时,直到菜市场的人潮稍微散去些,小李的摊位前只剩下零星几个客人,他才慢悠悠地起身,拿起墙角的木牌子,往自己的摊位走。他的菜不多,就摆了三四个筐,青菜、番茄、黄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每一棵都洗得干干净净,没有黄叶。可奇怪的是,他一到,原本在其他摊位前犹豫的人,就慢慢挪了过来。
“林叔,今天的上海青新鲜不?”
“给我称两斤番茄,要甜的啊!”
“林叔,昨天你给的空心菜好吃,今天还有吗?”
林叔一边应着,一边拿起秤。他的秤杆总是举得高高的,让客人看得清清楚楚,称完了还会多放一片叶子进去:“自家种的,不值钱,多拿点。”他的菜比别人贵一毛钱,可没人嫌——大家都知道,他的菜从不掺水,也从不把隔天的菜混在新鲜菜里卖。
有一次,我下班晚了,路过菜市场,看见林叔正在收拾摊位。已经快七点了,天有点暗,他的菜筐里还剩下半袋番茄和一把空心菜。我以为他会把菜收进泡沫箱,明天再卖,可他却从抽屉里拿出几个干净的塑料袋,把番茄一个个捡进去,坏的、小的都挑出来,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剩下的好番茄分成三袋;空心菜也理得整整齐齐,去掉老根,分成小捆。
“林叔,这菜不卖了?”我问。
“不卖了,放一晚就不新鲜了,卖给人家不好。”林叔把塑料袋扎好,抬头看见三楼的王阿婆正往下走,就挥了挥手,“阿婆,下来拿点番茄,今天刚摘的,甜得很!”
王阿婆笑着走过来,接过番茄:“又给我送菜,你这生意要亏咯!”
“亏不了,阿婆您吃着好就行。”林叔又拿起两袋菜,“我上去一趟,给五楼的小张也送点——他昨天说想吃番茄,今天加班回来肯定没买菜。”
我跟着林叔上楼,看着他敲开小张的门,把菜递过去。小张是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在附近的公司上班,经常加班,林叔知道他没时间买菜,只要有剩菜,总会给他留一份。还有一楼的李大爷,子女不在身边,林叔每次出摊,都会特意留一把软一点的青菜,送过去——李大爷牙口不好,硬的菜嚼不动。
“林叔,您这样不是少赚钱了吗?剩的菜卖了也是钱啊。”有一次,小李忍不住问他。那时候小李刚经历了一次“滞销”,进的一车黄瓜没卖完,放了两天都蔫了,只能扔掉,心疼得直叹气。
林叔正在给客人称菜,听见这话,停下手里的活,看着小李:“赚钱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日子过得舒心吗?要是为了多赚那几块钱,把不新鲜的菜卖给人家,人家吃了不舒服,下次就不来了,这生意能做长久吗?再说了,左邻右舍的,互相帮衬点,比赚那几块钱开心多了。”
小李没说话,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从那以后,我发现小李变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急着抢客人,反而会主动跟林叔请教怎么选菜、怎么保存菜;有客人问起林叔的摊位,他还会指给人家看;有时候林叔有事晚来,他还会帮林叔看一会儿摊位,把熟客引到旁边,等林叔来。
今年春天,菜市场要重新规划摊位,需要摊主们抽签选位置。好位置有限,大家都很紧张,生怕抽不到好位置,影响生意。抽签那天,我也去了,看见小李早早地就来了,手里攥着号码牌,坐立不安。林叔却还是慢悠悠的,抽完签,看了一眼,是个中间的位置,不算最好,但也不差。
“林叔,您这位置不错啊!”有人说。
林叔笑了笑,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看见小李垂头丧气地坐在角落里,手里的号码牌是最后一个位置——最偏僻的地方,几乎没什么人会去。
“小李,你这位置怎么了?”林叔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李红着眼眶,声音有点哑:“林叔,这位置根本没人来,我这生意没法做了……”
林叔看了看小李的号码牌,又看了看自己的,沉默了一会儿,说:“小李,我跟你换吧。我这位置比你的好点,你年轻,需要好位置多赚点钱。”
小李愣住了,不敢相信:“林叔,您……您这位置是您自己抽的,怎么能跟我换?”
“位置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林叔把自己的号码牌递给小李,“我这年纪,熟客都知道我,就算在最后一个位置,他们也会找过来。你不一样,你刚做没多久,需要好位置攒客源。”
那天,林叔把好位置让给了小李。从那以后,小李的生意好了很多,他也学着林叔,把不新鲜的菜扔掉,有剩菜就分给邻居;遇到年纪大的阿婆,还会帮着把菜送到楼下。有时候,他还会跟林叔一起,在食阁喝杯咖啡,听林叔讲以前的事——林叔年轻的时候,也吃过苦,刚摆摊的时候,没人买他的菜,是旁边的老摊主帮了他,给了他不少建议,还把熟客介绍给他。
“以前人家帮我,现在我帮你们,都是应该的。”林叔常说这句话。
现在,每天清晨,我还是会看见小李在摊位前忙碌,嗓门依旧洪亮,可脸上多了些从容;林叔还是会在食阁喝杯咖啡,等人群散去再出摊,他的摊位前依旧围着熟客,笑声不断。菜市场里的摊主们,也慢慢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抢客源、压价格,反而会互相帮衬:张婶的豆腐卖完了,会指客人去隔壁的豆腐摊;卖鱼的阿强会帮林叔把重的菜筐搬出来;小李要是有事晚来,总会有人帮他看摊位。
有一次,我问林叔:“您做了这么多年生意,最在意的是什么?”
林叔正在整理菜筐,闻言抬起头,笑了笑:“最在意的啊,就是心里踏实。做生意跟做人一样,不能只想着自己,得给别人留条路。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日子才能过得长久。”
夕阳落在林叔的菜摊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手里的青菜泛着新鲜的绿光,秤杆上的秤砣晃了晃,稳稳地停在那里。我忽然明白,林叔的职场,不在高楼大厦的办公室里,而在这个小小的菜摊里;他的职场哲学,也不是什么复杂的理论,只是“踏实”和“善意”——不挤兑别人,不辜负客人,不亏待自己,这样的生意,才能做得又稳又暖,这样的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