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得最是没有年味,直到翻到日历最后一页,才发现新的一年猝不及防地开始。
不免有些焦虑,这是这几年随着年纪渐长常有的状况。日子哗哗哗往后过,生活却感觉还是一团混乱,着实令人沮丧。
又或许只是还不够好。毕竟,在这个信息发达牛人辈出的年代,就算不刷朋友圈不去攀比,也很难不产生紧迫感和压力。
也会认真做年计划月计划和不断增加的 To-Do List,却发现想做的事永远比能做的多,以为自己拥有的时间却总比实际的少。自律和专注变成了比天赋更稀有的品质,哪怕补充糖分都难以做到令自己满意。
直到一位女神朋友告诉我:想做的、应该做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但有些事情,尽管只是一些小事,如果能完全规避,却可以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
01 一忌晚睡熬夜
书上说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百灵鸟型,习惯早睡早起,一种是猫头鹰型,习惯熬夜。这是天性。
不知道这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但对我来说确实如此:晚上一旦过了 11 点,就会头痛欲裂,困倦思睡,如果必须要熬夜,最后一定会变成一场灾难。
而早上,一般6点多就自然醒了,此时如果起床则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一旦赖床到8、9点再起,一整天都会疲乏无力、恍恍惚惚。
所以对我来说早睡早起是保持生活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02 二忌不懂拒绝
这一条今年在很多大牛的新年总结文字里也都看到了,看来是很多人的通病。我也不例外。
朋友邀约出门游玩,本是不想参与的活动,却不知道怎么拒绝,于是浪费掉一个下午的大好时光。
业内小有名气的大神邀请合作,合作的项目我并不擅长,却不敢拒绝,最后事情没有办好、人也不开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回头想想,因为不懂拒绝被无端浪费掉的时间精力简直不可计数,着实可惜。
03 三忌界限不清
有人说,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界限不清:
父母与子女界限不清所以有了所谓的 “我是为你好” 。
恋人之间界限不清所以有了诸多 “作女” 和 “夺命连环call”。
朋友之间界限不清,自以为是关心却不想侵犯了对方的隐私。
我个人倒没有以上这些亲密关系上的问题,但在很多事情上,确实还是有界限不清的毛病。
比如做活动接单子,应该是哪些部分由我全权负责,相应有多少回报,常常没有谈清楚,导致后面出现大家权责不清和期待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帮朋友办事,碍于情面没有事先谈好价钱,导致最后吃了哑巴亏。
总的来说,就是人情和道理没分清楚。该讲道理时不讲道理,讲了人情;真讲起人情来却又想要公平。想想也是,多难伺候。
所以今年,务必要分清人情和道理,划清界限,给自己更舒适安全的领地。
04 四忌无效社交
这也是近几年被提到很多的词。因为许多人的生活中都开始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朋友圈前所未有地扩大,导致社交行为增多,甚至占据了生活中很大的比例。
最后想来,其中很多其实是无效社交。
无效社交,最常见的问题是没有分清社交层级。
我的朋友圈,从属性上可以分成亲人、同学、同事、社会朋友、网友等;从价值上可以分成贵人、良师、合作伙伴、智囊、资源上下游、粉丝、玩伴等。
据说人能同时有强链接的朋友圈不超过150人,不同属性、不同价值的朋友应该采取不同的社交方式和重视程度。
比如对贵人、良师、智囊,可能在资源互换上本身就不平等,相应应该给予更多情感输出;
而合作伙伴、资源上下游则更多注重资源互换。
其次,对不同的事情,还应该选择不同的社交方式。
能用电话解决的事情尽量不要见面浪费时间,能一次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分几次;
如果只是作为牵线搭桥的中间方,应该尽量做好资源对接就撤,不要在无谓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05 五忌低效学习
在去年的学习浪潮中,我和很多朋友一样,报了许多线上课程和训练营。回头想想,花费的时间不少,真正带给自己的成长其实并不多。
今年,给自己最重要的功课就是摸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陷入低效学习的误区。
1. 专注
网络上各种课程对我这种好奇星人确实诱惑很大,但各种学科的入门课程在我看来其实是信息量很小的,碎片化学习无异于碎片化阅读,很难有本质上的成长。
因此专注1-2个领域,重点学习,是很必要的。其他的只是作为兴趣爱好、控制好总时长。
2. 挑选
就算在选定领域,课程太多,质量良莠不齐,如何选择也是一个大问题。
我一般采用的方式是:看评价 + 笔记。
这里的笔记说的是上过课的网友做的思维导图或者课程总结。
3. 简化
小时候,因为成绩比较好,课上的知识点已经满足不了我,干脆用看书 + 做题的方式自学,半学期可以学完一学期的课程。
线上学习也是一样。听过微课的人应该有感受,动辄2个多小时的课程是很耗时的。特别是语音课程,无法快进、选择内容,只能硬生生听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人来说其实是种煎熬。
因此最近,我尽量选择有文字版本的课程,学习效率更高也快,语音部分只是作为辅助在坐车或走路时强化记忆。
(当然,这要因人而异。我属于视觉记忆型,对视觉内容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