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阅读变成了一种时尚。懂阅读的人享受乐趣,不懂阅读的人来凑下热闹,不过热闹过后,一切照旧。
2013年,无意中看到一个叫行者无疆的博客,作者是浙大的一个毕业没多久的学生。从博客了解到,他读了很多书!读过他的系列文章之后,不禁慨叹,牛人果然都是读了很多书的!
这次意外,重启了我的阅读之路。
当时,适逢柴静的新书 《看见》出版没多久,便毫不犹豫的买了。之后,阅读这件事在我脑子里有了一席之地,偶尔想起的时候,会找本书来读一读,但也只是仅此而已。这时的阅读状态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来回徘徊。
看了几本热门书后,虽然有阅读行为,但是对阅读缺乏思考,更不用说理解阅读这件事本身了。kindle新版出来后,因为讨厌纸质书的重量,于是开始转向看电子书了。依然记得,购买的第一本电子书是今何在的《悟空传》,那是高中时代听到的一个书名。
之后,用kindle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书,阅读这个习惯算是渐渐的养成了,但是对于阅读,还是停在表象和消费层面,只是凭感觉及他人的评价来选书看书。这一阶段阅读处于被动盲目的有意识阶段。
两年后的某个时间,了解到书原来有虚构和非虚构时,我恍然大悟了。回顾之前的阅读经历之后,对阅读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02
当我们谈阅读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我认为至少在谈三点,
第一,阅读对象;第二,阅读行为;第三,阅读层次。
第一,阅读对象。
当我们在谈阅读(书籍)的时候,其实是省略了后面的对象,这个对象大多数时候指的是书籍。但如果把阅读换种说法,叫做读书的话,似乎更能形容阅读书籍这件事。不过,读书这个词某些时候又有了另一层含义。
比如,很多家长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都会问,你家的孩子做什么的?一般父母的回答,还在读书呀。显然这个小孩此刻肯定不在阅读,也不在读书,而是在上学。我们混淆了阅读,读书,上学三个词的概念,但不妨碍我们正常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阅读对象的书籍,种类繁多。如果按照图书馆收藏来分类的话,不下几十种,但总体上,其实只有两种,
书籍只有两种,虚构和非虚构。
有了这个认知,就可以很轻松的对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书籍进行分类了。我们爱看的武侠,言情,散文,文学名著,甚至语文,都是虚构书籍。我们更不喜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非虚构书籍。
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生活更有用的可能是非虚构书籍,因为它们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客观世界,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进而让我们更好的认清现实。
非虚构书籍,更多的时候说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能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虚构书籍,大多是作者的主观创造,目的不在于提高人们的认知,而是丰富人们的情感和生活。
举个例子,我们会通过阅读心理学来了解一个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大脑究竟在想什么。也会阅读一本小说来打发无聊的周末时光,并跟随故事的主人公来感受情感起伏。
我们日常喜欢的小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影视表演等作品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与今天所看到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而已。另一方面,因为物理学、化学的发展,人类社会才慢慢的发展到现代社会,而随着计算机的发明,我们才得以活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里。
第二,阅读行为。
如果说书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话,那么阅读行为就显得十分主观了。作为一种行为,无非就是要搞清楚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阅读也不例外。
为什么要阅读,对应着一个人的阅读目的。
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这么问显得十分功利,但其实一旦我们开始阅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阅读目的,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开始阅读!当然,纯粹杀时间的行为除外。
一个学生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他会买本习题集来看并进行练习提高。一个刚毕业的人为了能更好的找到工作,他可能会去看面试技巧的书籍来提高面试通过率。一个刚当上主管的职场人士,他也许想系统的了解管理学而去看德鲁克的书籍。
无论功利与否,阅读能给我们想要的就好。
至于怎么做的问题,对应着阅读方法和技巧。
这是个主观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方法必定存在好坏,以及效率高低的问题。如何更高效的阅读,这也是要努力提高的。
台湾作家郝明义在他的译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专门讲了阅读方法和技巧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种,基础阅读,分析阅读,检视阅读,主题阅读。而在他自己的著作《越读者》中,他更是把不同的阅读行为比喻成几道可口的菜肴,分别是主食阅读,美食阅读,果蔬阅读,甜食阅读。通过这两本书,我们可以对阅读行为有更深的了解。
第三,阅读层次。
有了阅读层次,阅读就变得立体起来。阅读层次,其实说的就是阅读深度、境界的问题。阅读这件事,从表面上来看,是我们用眼睛识别文字来获取信息或知识,本质上我认为是与作者在进行沟通。
阅读,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谈不上层次的问题。作者写的什么,就看什么,不去思考作者写的是否在理,不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更不用说去思考作者是如何思考的,这是大多数人的阅读状态。
要提高阅读层次,就需要更深入的主动思考。
03
为什么我对阅读这件小事有以上这些看法?而且是在有阅读习惯之后的两三年?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在关于阅读的某个点上,我有了新的认知。
即书籍只有两种,虚构和非虚构,虚构丰富生活,非虚构提高认知,就是这样。
有了以上的认知后,我对阅读的基本看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人在不同时期,需要看不同的书。
上学的年纪,可以看文学,可以看言情,可以看武侠,可以看网络小说。这一阶段,可以什么都看,全凭兴趣。
工作后,一个普通人,如果还是整天沉迷于各类虚构的作品而无法自拔的话,我觉得这是没有成长的表现,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的行为。这时应该需要关注自身专业技能以及职场成长等非虚构书籍。
第二,有利于提高基本认知的书籍需要精读。
最基本的认知,我觉得需要掌握的只有三种,分别是,
有关自己的健康和金钱;有关他人的沟通。
一切有关健康的认知都是值得花时间去弄明白和践行的。这意味着你需要了解身体,疾病,医学,食物,饮食和生活习惯,运动,健身,情绪等,也包括外部环境以及如何有效风险控制。
至于金钱,需要对它有客观的认识,它是一种货币工具,只有在流通中才会发挥它的威力。想要成为它的主人而不是奴隶,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除了基本的投资理财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对财务以及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群居动物,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每个人都离不开沟通。虽然我们每天都说话,但是我们对说话这件事是缺乏认知的,就像之前的文章里说的,虽然我们每天吃饭,但是对吃的食物缺乏足够的认知。
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每天与亲人,朋友,恋人,同事,上司,团队说话的过程中,都是在主动和被动的沟通。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必备技能。
第三,兴趣类的书籍,可以选读。
对于感兴趣的书籍,选读即可,但不要沉迷。
第四,阅读就像吃饭,养成习惯就好。
人不吃饭的时候,肚子会饿着咕噜叫;一个人如果不阅读的话,你考虑过大脑的感受吗?
阅读,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客观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人都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
-End-
题图,©jiangd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