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今天晚上的课题时,脑袋一下子就懵了。什么是“专家”,什么又是“教练”?而且要怎么样去做到两种角色的互换呢?
我带着疑问去聆听了塔塔教练与大家的对话,从中发现:专家模式指的是当对方提出问题时,急需得到回应或者答案的时候,我们可根据以前存在或者总结的经验,给他合理的建议,让她能够理性地解决当前问题。
而教练型模式指的是直接深入到对方的内在的需求,通过聆听、发问、观察等等,让我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有觉察,感知对方的需求,敞开心扉,让无意识去到意识化,在共识区和对方持续对话,能快速建立链接,找到共同前行的方向,进一步达成共识。
小组对话训练过程中,我们分别体验了一把教练与分享者的角色。无论谁是作为案例提供者的被教练人还是教练,都认真思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两种模式的练习中,不断凝练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作为教练角色时候,聆听了侯老师分享与自己孩子的沟通的事例,顿时从她的案例中产生了共鸣,也触动到我的内心,觉察到对于自己的孩子那份自责,幸好正云教练及时做出的引导,让我们能够围绕话题,不要过多的干预和建议,真正感受到了体验、感知、对话的重要性。
最后我从B组的交流分享中积累到金句,希望能够在生活与工作者学以致用。
1、学习,陪伴。
2、越靠近孩子内心,越有办法去解决问题。
3、要真诚的与孩子沟通,接近孩子的内心。
4、自我认识,换位思考。
5、专家模式容易主观臆断,停留表层。教练模式更易深入内心,引导改进。
6、学会同理心,学会包容心,学会感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