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了一件让我感触很多的事情,想了想还是记下来,不然总是胡乱感受什么也记不住。计算机考试结束了,大家都把文件传给了老师,我因为传错了所以留下来重新传,室友突然跑回来跟老师说“老师我要改个东西”,老师一脸懵逼,然后看着她把自己的文件打开修改了答案,我在旁边看着,感觉很复杂,然后我等她一起走,却不知道跟她说什么,我找借口说上厕所,一个人走了。
我想起来自己小学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老师当着我妈妈的面说我没家教,我当时没什么感觉,回家之后,我妈妈跟我说,她当着我的面说你没家教,其实就是在骂我,闺女你知道吗,咱做人不能这样让别人戳脊梁骨。她的语气一点都不严厉,颤抖中让我感觉到脆弱。
很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忽然意识到我妈当时心里有多难过。
我们都成年了,虽然心理上还没有认清这个现实,但是不管是生理上还是我们现在的行为,都已经是一个成年人的模式了。
成年,为自己负责是第一步。然后是为自己的家庭负责,然后为家族,为国家。暂且不谈后面两者,我意识到“没家教”这三个字所评价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他的父母,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关乎自己的形象,也是父母的脸面,做得好,别人会说我爸妈教的好,做的不好,别人会说我有人生养没人教,话说出来虽然犀利,但是很现实。
我接着想,忽然发现所谓的“地域歧视"也和这个有关,我是心理系在天津招生之后第一个考进来的天津人,很自豪,可是另一方面,我的表现会影响心院人对天津学生的看法,经常遇见上海爷爷奶奶跟我说天津人很好啊,很真诚啊什么的,我心里是骄傲的,离开家乡之后忽然更爱家乡了。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代表家乡的一部分,我的所作所为也会影响别人对我家乡人的看法,也会让他们觉得天津人很好,或者天津人不怎么样。
虽然这样的看法很片面,有一种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我身上,我会因为两个室友是浙江人而对其他浙江姑娘有不一样的感觉,会因为辅导员是北京人而觉得分外亲切。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片面的,但是却一直在用我们看到的部分去类比整体,然后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是也永远不会是全面的、客观的,因为我们看到的都仅仅是个别、部分而已。
话又说回来,作为别人眼里的部分之一,我的所作所为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也会影响别人对我父母、对我的家庭、对我的家乡的看法,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今天,你以XX为傲,明天,XX以你为傲”的道理所在吧。
这样推论下来,我想说,我们一举一动都必须要考虑别人的看法,当心别抹了黑,那人生岂不是很累?
高三学的《论语为政》里面有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孔子七十岁的时候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一切都不会违背规矩,自然的符合伦理。一个人可以随性而为,即便如此,他的行为在别人眼里也是得体而和谐的。这大概就是所谓人生至境吧。
当然,世界是会包容我们犯错的,我们也不必担心自己做错了就会全盘皆输,只要我们还有羞恶之心,努力去认错,改错,事情就不会更糟。怕的就是没有廉耻之心,没有善恶之别,这样才会真正的坏了自己的形象,也坏了自己父母的名声。
所以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不是一件坏事吧,掌握好分寸的话,别人会很舒服,我们自己也会很舒服,而且,它背后的延伸价值是我们无法预料和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