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身在他乡的人最有体会。
春风得意乐不思蜀,颠沛流离寻找港湾,这应该是很多在外地奋斗的人最真实的状态。家,故乡,是我们最后的屏障,最温暖的港湾。在这里,我们有最熟悉的环境,最依赖的亲人,最交心的伙伴,以及,数十年来,最丰富、最美好的记忆。在这里,我们最放松,最真实,最本真,最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没有面具,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喘不过气的压力,它包容着我们,抚慰着我们,它,最让我们心安。所以,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我们回家的步伐,也割不断我们对家的思念。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痕。”费翔的《故乡的云》让多少人异地游子远眺故乡,泪流满面;“多少个三百六十五里路,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 饮尽那份孤独, 越过春夏秋冬,岂能让它虚度。”毛宁的《三百六十五里路》又让多少人掩面低泣,心向故土。艺术是生活的升华,但正因为艺术根植于生活,它才会如此的富有感染力,让千千万万的人与之共鸣,因为扣击灵魂,所以泪流满面。
我也是异地大军的一员,工作在县城,但终归是要到市里,也经常要到市里,工作四年多的时间,市里成为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不安的集散地”。每次到市里开完会或办完事,走出市机关的大门,往往茫然无措,思绪凌乱,这座城市,好像跟我全然无关,道路交错通达,但我却不知去往何地,每每到酒店开个房间,面对幽冷的过道,冷清的房间,总是倍感落寞和寂寥,总是一大早,便匆匆退房,回到县里,有时候甚至再晚,也要连夜返回,只为寻找一个心安的地方。
外婆有八个子女,虽然都住在一个城市,但却也散落不一,子女们都很孝顺,争着要接外婆到家里住。但不管外婆在哪里,大家的心就在哪里,每逢周末或者闲暇时光,舅舅姨妈们便会提着东西来看外婆,陪外婆唠嗑,大家说,外婆在哪里,我们的家、我们的根就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很感动,父母在,自己不管年纪多大,就都还是个孩子,还有撒娇的地方,这也应该是对舅舅姨妈们行为的最好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