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朋友跟我说了件儿子的趣事。
那天下午,朋友带儿子在小区里玩。
在小池塘边坐了会儿,感到有点凉,朋友就跟儿子商量回家穿件外套。
儿子也答应的好好的。
谁知回到家,他就钻到自己的小衣柜里,吵吵着要穿羽绒服。
朋友哭笑不得,跟儿子解释,羽绒服只能冬天穿,才两岁半的儿子也听不懂,继续翻箱倒柜的找。
羽绒服找到了,非让朋友给穿上,不穿就耍脾气,又哭又跳,朋友只好顺着他。
穿上衣服,又要出门,朋友也没有拦着,因为她知道,儿子倔起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俩人出了门,小朋友都捂着嘴笑他,他却浑然不觉,还兴高采烈的跟着小朋友们跑来跑去。
朋友就这样看着他跑,也不去制止。
没一会儿他就满头大汗的跑来让朋友给脱掉羽绒服。
我问他,大夏天的怎么敢让孩子穿羽绒服玩,不担心中暑吗。
朋友笑着说,羽绒服什么时候穿他不懂,但热了要脱衣服他是懂的。热一回,他就知道这时候不适合穿羽绒服了。
朋友的做法,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面对孩子的任性,我们坚持纠正他们的行为,初心都是好的,但很多时候反倒招致孩子的反感,将孩子推到了我们的对立面。
倒不如,将计就计,让他任性一回,当他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就会收敛起任性,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更加理解我们。
2、
孩子的任性与固执让做父母的头疼不已。
跟他们讲道理,他们听不进去;顺着他们,烂摊子还得自己收拾。
在与孩子的角力中,我们摇摆不定,时而强硬,时而妥协,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忽远忽近时好时坏。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为什么会如此任性?
有时候,任性是因为生活经验的不足。
就像朋友的儿子,才两岁半,他不知道羽绒服是冬天穿的,跟他讲再多道理,都是对牛弹琴,效果甚微。
但更多时候,任性是为了支配父母。
心理学界认为,孩子的行为都是有目标的,这些目标不一定正确,其中最为常见的错误目标就是支配父母,满足自己的目的。
孩子认为只有当自己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并且支配父母时,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因此,他会发展出各种技巧来博得父母的关注,找到各种让父母围着自己团团转的方式。
如果表现乖巧可爱达不到目的,他们就会改用令父母恼火的方式。
他可能哭哭啼啼,可能恶作剧,可能拖拖拉拉,顶撞父母等等。
每次我们对这种行为妥协或者让步时,就增强了这种错误观念,助长他的任性。
孩子就像是一艘船,要想扬帆起航,需要风来助力,而父母的妥协就是他们需要的风。
面对任性的孩子,如果我们不加制止,屡屡妥协,那么他这艘船就会慢慢偏离正轨,驶向危险的地方。
3、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某次讲座上讲到,近年来青少年跳楼的事件屡屡不止,不是他们心理脆弱,是因为他们太任性。
在他们的成长环境里,父母的爱是没有限制的,想要什么就会有,需求都能被满足,他们习以为常。当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受冒犯。
他知道父母爱他,所以才会用父母的爱作为武器来威胁。
他不是真的蔑视死亡,他是真的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所以,对于孩子的任性,一出现苗头就要立即制止。
小的时候,他的任性也只停留在撒泼打滚的水平,不会有更坏的后果。但是当他长大了,任性起来或者跳楼或者自杀,哪个都会让家庭坠入深渊。
曾经看过一个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个高中生,和父母的关系糟糕到极点。
他辍学在家,把父母赶出家门,自己在家住。
当得知父母要把他送到特殊机构改造的时候,他情绪激动,指着父亲就骂,并且威胁道,你敢把我送过去,我就死给你看。
场面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没有父子的温情,倒像仇人相见。
他的父母看起来可怜,但也有可恨之处。他们从小将孩子捧在手心,对孩子一味的满足,对他的任性没有及时的制止,才导致如今的结局。
对于孩子的任性,千万不可妥协,一定要及早训练。
4、
熬夜看电视的结果是什么?第二天上学会犯困。
不早点起床上学的结果是什么?会迟到,挨老师批评。
不按时吃饭的结果是什么?肚子会饿会不舒服。
乱花钱的结果是什么?以后遇到想买的东西就没钱买了。
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十分合理,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
如果我们也让孩子体验任性的后果,就给孩子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机会。
当然,我们不是故意要让孩子忍受这些不好的后果,我们只是让孩子明白,他自己的事,做父母的没有责任帮他收拾残局,他要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来。
在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的时候,做父母的要记住以下几点:
一、不要把自然的后果变成对孩子的惩罚。
当孩子因为任性,早上不按时起床的时候,妈妈可以不催促他。要让他知道,迟到挨老师批评,是他自己造成的,和妈妈没有关系。
但是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记住,不要出现“要给你一个教训”这样的话语,这样会让孩子认为,这是父母对他的惩罚。
孩子会敏感的意识到这点,从而给予回应,反抗这种惩罚,让亲子关系更加糟糕。
二、尊重孩子的主动权。
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也助长了孩子的任性。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主动权,包办了孩子的事情,导致孩子对自己的事情付不起责任来。
比如,写作业拖拖拉拉,是因为父母把写作业这事看成了父母的事,一直催促孩子,这就让孩子对写作业这事不上心,越是催促越是反感。
尊重孩子的主动权,我们就要分清界限,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的事情他有做决定的权利,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父母会给予尊重和支持。
比如,孩子不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要教条的跟他讲道理,也不要催促他,把是否吃饭的权利交给他自己,但是我们也要告诉他不吃饭的话,睡觉时会饿。而且非用餐时间没有食物吃。
当他选择不吃饭,并且在非用餐时间忍受饥饿带来的不舒服时,就会知道自己的任性有什么后果,不会再任性的不吃饭。
很多时候,父母有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自己的任性带来的后果,但当父母的出于对孩子的怜爱,想要去保护他们,处处插手,结果却夺走了孩子体验的机会。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那么任性,就先要让他们任性一回,体验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后,才能对自己负起责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