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打卡总结的时候了,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那就想到哪说到哪~
我是个缺乏执行力的人,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不是很矛盾?在我的性格分析报告中,很明确的指出来:执行需要人跟进,可以事半功倍。所以,看起来很矛盾的两面,其实是说我是个亟需外部力量来鞭策自己,才能获取更大进步的人。
这是个神奇的世界,感谢互联网将我们串联起来,感谢群里的每一个人,你们的趁早精神让我不得不跟紧步伐。成为斜杠青年已经成为我的目标之一~
怎么在每天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完成打卡任务?我深深地感觉到时间真的、真的不够用。
这个月我依旧加入了两个打卡群,一个芳芳姐的群,设定的目标是每天单词、运动与读书两本、ppt idea。吉吉打卡群,设定的目标是:1、记录每天的饮食,不超过1200千卡 2、每天码字最少500 3、专业学习,每天分享任意三个中西方音乐家生平。今天是我参加的吉吉打卡群第二轮的最后一天,成果是没有超出预算的饮食、码字近1万3、63位中外音乐家简介ppt。
相比第一轮设置的打卡任务,这一轮明显带有一些自虐的倾向。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工作上的一次挫败,这次挫败让我深深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与经验的缺乏。因此,从两次目标的设定可以看出来我的重心偏工作更多一点。比如设定写作这一项,一方面是想让自己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秋叶大叔、吉吉妈等大咖在群里做分享时,几乎都会提到一点,就是要把自己表现出来。我的理解就是需要一个明确输出的结果。相对于以前只把文字输出记在印象笔记或Dayone里的自己,能够放开一些,勇敢表达与输出是这一轮打卡最大的收获之一。
第三项“每天分享任意三位中外音乐家生平”,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专业记忆,另一方面是为了在讲课的时候有知识延伸可以拿来说。这一项在打卡的队伍中显得平淡无奇,但自己也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我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复制粘贴的文字远多余自己叙述的部分,出现这些问题有几个原因:一、专业度不够。研究生专业划分细致,在专著某一块时,其他版块自然被忽略,甚至以往已经掌握的知识也会随着时间被遗忘。二、在我的实践看来,纸和笔的记忆效果远大于电脑码字,特别是对于知识构架类的学习。
我有记手账的习惯,2016年的手帐已经用到第三本,我对手帐的使用比较杂:除了每天的生活记录与感悟,照片、票啊什么的能贴就贴,还有还有to do list,包括任何时段的。我尝试过用不同的本子分开记录不同的内容,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不专注、乱了分类,干脆不写了!所以,在学着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检索分类方法时,我只用一本本子,其他的事情都记在印象笔记里。
我想说的是,手帐内容还是那么多,可是有了显眼的关键字与手写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笔记方法,我几乎熟知我要翻看的内容在哪一块,而电脑码字的输出过程更为直接,思考的比重被削弱,所以,对于必要不紧急的知识、思维导图、看的ted、广播等,接下来我会试着手写输出。
在笔记这一块,babeLLF和Helen童童的笔记做的非常棒,他们是我模仿学习的榜样~
我在上一轮打卡总结时说:打卡犹如猛药,这一轮结束后,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是良药苦口。从大家的一些感想记录里面可以看出来,只要是一直向前走,一些看法、感受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处于第二轮打卡中的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不要敷衍自己。我在第一轮打卡进行到一半时设定了一个“三个月计划”,里面的项目包括读书、运动,当然还有写作。这个计划表的打钩率达到98%。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一周仅一篇千字文。在第二轮打卡设定了‘每天最少500字’时,直接把千字文舍弃了,一周一篇千字文也比不上21天每天500字的字数呀!现在回头去看,很傻很天真。千字文需要比500字更深入的构思与表达,只是凑字数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2、知道知识是学不完的,才要一直学下去。
3、生活需要仪式感,学会感知生活中自己和他人的微小感受。BabeLLF组建的群“100天每天做一件不同的小事”,我们的每一天其实可以不重样!BabeLLF,你去蹦极的小视频,我看的心脏都要跳出来了,你却说你终于又可以在手帐上打一个勾了,哈哈哈,服你!
最后,我们群里很多时间管理达人,还有生涯规划师等从事不同职业的趁早er,通过你们的打卡与分享的内容,时刻刷新着我对这些方面的认知。我发现自己想去了解的领域越来越多,想去深入探索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同时,也发现自己没有做完的事情也很多。
最初,我参与打卡群的动机是不想生活太单调,现在,我的想法是生活可以更开阔。这里借用LULU的一句话,愿我们大家 有生之年,才貌双全。
感谢吉吉打卡群,请允许我跟随你们,打卡到天荒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