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的情绪要处理好这三种关系


——陈煦海《跟情绪做朋友》阅读随记

本书是心理学著作,从中看到作者多方面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哲学的智慧。实际上,学点哲学有利于更好地生活,更积极地控制或面对情绪。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投身于智慧的人。智慧意指努力做到看开生死,在生存的混乱处境中过尽可能好的生活。智慧的目标是实现人生的超越,过有趣有意义的生活。人是有情绪的生物,但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个让人不安的事实。偶尔某些情绪——某种愤怒、嫉妒或者气愤——给我们带来大麻烦。哲学家们教我们思考情绪,直面情绪,与情绪携手,做情绪的朋友,而不只是有情绪。

作为成年人,如何保持稳定的情绪,真正和情绪做朋友,我认为,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这几种关系的次序不能乱。

首先,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

人生两大事情:面包和自由。面包代表物,代表可以支撑我们身体的需求,比如钱财名利一类,这些物质和资源占有的多寡虽然是攀爬食物链的关键,但并不是全部,并不一定能给一个人带来完整的幸福。除了面包,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就是自由,比如对知识、思想、智慧、真理的追求,让你生活变得更充实、更美好、更幸福。

其次,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都会受到群体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或烦恼的根源大都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认识人的有限、罪性和人所具有的各种优缺点,培养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包容,建立人际之间的信任感。对于教师来说,同事之间的合作、分享比竞争可能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事业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不能单打独斗,独自出击,社会也不允许一个人走得太快。

当然,教师还要处理和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平等待人,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待不同的家长和学生,这些都需要学习,也都是挑战。读了陈老师这本书,知道许多理论是一方面,而实际操作则是更大的挑战。理论也不一定总是能够指导实践,实践有自己的逻辑。

第三、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

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法国的思想家蒙田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对教师来说,认识世界从认识自我开始。

在平时的教学中间,管理中间,面对不同的学生,繁杂的事务,或者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我们很容易生气,觉得学生笨,但有些笨,是基因所决定的,有些东西不是教出来的,比如写作能力。对教育而言有一个常识:基因是主人,教育则是仆人。我们每一个人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也是基因决定的。有没有教育的因素,有,但不是决定性的。

心理学家对双胞胎孩子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一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智力相似性高达88%,即使是分开抚养,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长大,智力相似性也有70%,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宗教信仰相似度为50%,兴趣爱好的相似度也有40%,这说明,只要基因一样,即使后天成长环境不同,人们在智力等方面也会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基因给我们的心理与行为设置了原始的参数,就像电脑新装了操作系统一样。

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都很强调后天的行为对人的影响,都很重视后天环境的决定性作用,但先天遗传为我们探索设定了边界。

所以,不管我们对自己满意不满意,基因已经决定了我们相当大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则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所以,与命运讲和,与自我讲和,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

    保持良好的情绪,做情绪的朋友,在于一个人阅历、修养、知识、价值观。著名的情绪智力研究者布拉德伯里的几段话对我们很有启示:

1.不用刻意去取说地人。坚持走自己的路。有些人会喜欢我们,有些人不会,这是我们无法强求的。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对别人的爱恨毫不在意,只是不要让这些想法阻碍我们做正确的事。我们应当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有笃定的内心,能暂时屏蔽外在的影响,获得纯净的空间,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指南针,坚持走自己的路,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会因别人的不赞成而摇摆不定。

2.不必极度渴求他人关注,无需炫耀,切勿吹嘘。以友好、自信、干练的姿态与人相处,他人是否感兴趣、是否与你同步,那是他们的事,但你拿捏准确的交流态度会吸引他们沉浸在你的话题中。自夸或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担心如果不向大家表明自己的成就,就没有人注意他们了。如果真的对自己的成绩充满自信,那事件本身就熠熠生辉。

3.别着急下判断,开放地面对他人。消除脑子里既定的想法和判断,尝试通过别人的视角看世界。对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可以求同存异,但一定要停止判断,用一段时间去真正理解他们的想法。无需隐瞒你掌握的知识和资源,多一些分享, 努力营造合作共赢的局面。

4.不受“自我中心”的裹挟。有强大的自尊心、自信心,但也明了自我认知中的种种偏差,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修补自己的问题。不要把他人的消极反馈简单地往攻击、侮辱这些方面想,没有必要鲁莽地下结论,觉得受到了侮辱,而是从这些反馈中寻找意义,形成有建设性的改进方案,并付诸行动。

5.不要完全受物质的驱使。占有物质和资源的多寡自然是攀爬食物链的关键,但绝不是全部,还有智识链和幸福链两个阶梯等着你,而且后两条阶梯或许来得更久长,让你的幸福由内而发,来源于最简单的乐趣,如朋友、家人和追求目标,这些使生活变得充实。

另外,从游戏的角度看人生。人生如果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也是存在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目的在于赢得胜利,它有终点的输赢,如赛教、职称、权力等。另一种是无限游戏。目的在于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它没有边界,没有终点,没有输赢也不可重复,比如丰富知识、钻研文化、追求美德、探索自我、寻找上帝……现实中,人们很容易将自己囚禁在有限游戏中,不能自拔。在有限游戏里耗尽自己,活埋自己,失去了对广袤世界的好奇心,慢慢会发现,有限游戏变得越来越不好玩,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迷茫,忘记了生命的方向,人生的归途。其实,走遍天下,我们只是在寻找一条回归内心的路;寻访美景,却忘了最美好的风景其实在人的灵魂深处,它是和生命结合在一起的。

感谢陈煦海老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