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是经人介绍的。父亲15岁进入南方印刷厂学徒,日子过得很艰难,奶奶去世后听人说姑姑杨宝惜在菜市场捡菜叶过日子,从此父亲即开始接济姑姑,直至抗战胜利。胜利后菲律宾可以汇钱回来了,父亲的姑姑生活逐渐好起来可以不用父亲接济了。南方印刷厂老板黄人群多年来看到父亲的正直,善良,努力上进,就把老板娘远房亲戚的母亲介绍给父亲。母亲林素琴年轻时是个美人胚,长得漂亮得体。虽不是出身大家闺秀,但也可谓是小家碧玉,她的爷爷曾是洋行买办,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早逝。按当时的说法也算是书香门弟。母亲在抗战期间吃了很多苦,洗全家大小的衣服,和她的四叔到农村拉地瓜养家。很能吃苦耐劳。而且心地善良。
父母婚后,父亲当时参加工会工作,后搞公私合营,很忙,家里的家务都由母亲操持。公私合营后父亲任第一印刷厂党总支副书记,副厂长,兼任工会主席,民兵连长。结婚时姨母,阿姨都随母亲生活,一年后姨母嫁人了,阿姨就读师范学校。父亲非常尊重母亲的家人,同样母亲也非常尊重父亲的家人,他们相敬如宾。我从小到父亲去世时从未见到父母红过脸吵过架。父亲没什么亲人,抗战时卖掉的两个弟弟,胜利后菲律宾爷爷汇钱来父亲只赎回大弟弟叔显,小弟弟叔谦人家不让赎,父亲的亲人实际上只有他姑姑与弟弟二人。父亲母亲都是讲究孝道之人,外祖父当时在同安教书并且又组建家庭了。每回来厦门虽说有三个女儿,外祖父却只来我们家,母亲的四叔,堂弟都喜欢来家相聚,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的家人都非常敬重。母亲的四叔有严重的哮喘病,听说竹鼠很补有利哮喘母亲就在家里养起了竹鼠,我们家17m2挤七个人太小,竹鼠的异味父亲从未说道,养了几次轮迴,后四叔公的哮喘好转才不再养。而母亲对父亲的家人也尽到自己的责任,在父亲工作忙时母亲会代他去探视姑婆,也经常带回家来尽孝,姑婆喜欢看古装戏,母亲经常让我找在人民剧场当经理的母亲的三叔免费带我和姑婆看戏。后姑婆不大走动了,父母会领我们几个孩子经常去探望直至姑婆终老。62年后叔叔家里出状况,父亲为了叔叔家不致破裂决定每月资助叔叔家10元母亲对此义无反顾的支持,尽管我们全家当时每天只有0.40元的伙食费过得很艰辛,但母亲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报怨。对此叔叔及父亲的朋友给了母亲很高的赞誉。
父亲在家里,母亲绝对不让父亲作任何家务的,连扫把都没拿过。父亲一回家母亲就会泡茶给他,父亲在工作母亲从不干扰,只做自己的家务。有客人到访亦是如此,泡好茶招呼客人后就离开,过后也从不问及谈话內容,对父亲百分百的信任。父亲农村有客人来返回时母亲必定会买一些礼物让他们带回,维护父亲的颜面。父亲经常会熬夜工作母亲总担心父亲会挨饿,临睡前总先会炒个素面或素米粉让父亲充饥。为了父亲的起居生活母亲极少出门,非出门去亲戚家时总是先把父亲的饮食安排好。父亲患病期间,母亲很伤心,时刻陪在父亲的身边体贴入微的照顾着。父亲在几个单位工作都创下不斐的成就与奇迹,得到市,局领导的重视与褒奖与母亲的关爱息息相关,正所谓軍功章有父亲的一半也有母亲的一半。
父亲离开我们太早了才53虚岁,父亲的信仰是共产主义而母亲的信仰是父亲。父亲遗下五个孩子都由母亲代父亲为他们成家,操持每个孩子的婚事,了切了父亲的遗憾。母亲对父亲的爱绵绵长久,在漫长的岁月里只要哪个寺庙有做水陸道场,贡天母亲都必定会去为父亲作法事,祷告,也会去请道士牵亡魂了解父亲在那边是否过得好来寄托她的哀思。母亲去澳洲后为了父亲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母亲必定滞留厦门,每年的冬至,除夕清明必率我们去普光寺祭拜父亲与祖先,清明节领我们去为父亲扫墓,父亲的生日祭都由母亲操作,父亲的亡祭母亲都准时的从澳洲打电话了解祭拜过程,三十几年没有间断过。为让父亲入土为安母亲找法师一起为父亲在狮山找了一块坐山看海的墓地,年年带我们去祭奠,95年狮山的私坟要迁移,母亲与我们一起在中华永久墓园为父亲购买了墓地,母亲叮咛我们她死后一定要与父亲合葬。前年母亲因意外不幸离开我们,按母亲遗愿将她与父亲合墓,愿父母在天国安息再续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