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青春》——别人故事,自己影子


Y

用估摸两天的时间看完当红作家贾飞写的这本小说,我不是一个很懂书的人。所以,我并不清楚当红的意思,它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在百度的词条里,发现它,然后摘录,仅此而已。

《中国式青春》初看,我以为是《中国式爱情》以及《中国式离婚》的那些个连接。但是搜索了才发现,根本并不沾边。

贾飞在描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影子放了进去。而我们也从其中看到了自己。贾飞他的文字,非常朴素,但是在描绘主人公贾小刀有着过人文学才华的时候又毫不吝惜他残情般的文字,虽然我个人并不喜欢。但是我想这是一个很好地对照吧。生活很平淡,用朴素的文字修饰。理想很丰满,就用华丽的辞藻去点缀。主人公贾小刀,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青少年。而故事只是写到他高考后即他刚满十八岁左右的故事。这里我总觉得,《中国式青春》是不是把青春结束的太早了。而人物也都一个个变得早慧并且早熟。所以我现在想起自己拖着21岁的身体,是不是已经不合适青春这个简单的字眼了呢?




J

贾小刀,从早慧,初中的辉煌,初恋的美妙,高一的落寞,张扬以及轻狂,高二的转学,失恋,放纵。高三的落榜,然后短暂的北漂。最后乘着火车回到故乡,妥协寂静了好久的现实。这我又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草样年华1,2》 里,邱飞也是坐在北京夜晚繁忙的车厢里,对着青春里划过的那些忧伤,想到那些曾经的无知和荒唐,泪滑过北京的夜灯。不同的场景,但结局都如此相似,也许倚靠车窗流泪是作家们能想到的最熟悉的悲伤结尾。又或许是青春本来就是人生这辆大巴刚刚起步时,那些个难过的前期收尾。而哭或者笑也只是窗外的风景感人或者喜悦吧。


Q

青春的题材,被写无数。梦想也大多数被现实取缔。究其原因,或许没有哪一个时期会被我们如此铭记和感慨。而鲜明的个性也一次次被我们缅怀,毫不厌倦更有一种文学叫做青春文学。

回头再看这本书,同其它任何一本小说一样,人物的个性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是支撑读者看下去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些人的个性你不喜欢,但有些人的个性却像你自己。作家就是用文字给众生画像。你不喜欢,只是它不像你。

平静的看完,没有震撼,小说总体来说还算真实,只是其中淡化了许多元素,如果你闲着无聊,可以看看。别人的无奈有时候也会变成自己的回忆。

或许哪天我也会对着车窗哭泣。

不是青春晚来了,而是我迟到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