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抽空,挤休息的时间看了几篇简书文,看到一位作者写的极具有反转剧特点的“丧故事”。故事真的很丧,但是就是让人忍不住往下看完。这种丧故事,我称之为“丧文化”。生活中没有总是那么美好的时候,也有沮丧,也有失意,也有抱怨,也有阴霾,甚至丧到极致……只是生活中很多人选择不说出来,也有人选择一通痛痛快快地抱怨发泄,然后自己忘记了,却把不好的感觉留给了其他人。现在我慢慢地看清了生活中的“丧”,你抱怨得越多,丧气可能就越多。可是有深意里的“丧文化”,却能让人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却又不会深陷其中。我想,这就是我说的“丧文化”之所以能存在,并有一部分受众群体,而且这部分受众群体并不会小的原因吧。我所看到的“丧故事”里,连抱怨都是悄悄地,以日记的形式来自言自语,而现实生活中我看到的丧,抱怨的时候是明目张胆,故意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一样。当看清生活中的丧,与故事里的丧的不同时候,我学会了沉淀,学会了隐忍,我不再像从前那么鲁莽,那么我行我素,那么肆意言论了,哪怕我的言论是诤言,说了别人听不进去,而我却因此而得罪人,实在不划算。所以诤言现在我不说了,抱怨的话,邀功的话,我也隐去了(我这几天本来要在朋友圈发一条:我今年的考核表指导学生获奖还有自己获奖的这两处多得都写不下,满满的不够放。最后还是打住,没有发出去。怀才就像怀孕,真正的伯乐总会发现的。如果伯乐是一时被雾气被有色眼镜蒙蔽了双眼,我说得再多,都不如我踏踏实实地做事,来得有意义。所以我不抱怨不邀功,不张扬。也不打别人抱怨的小报告。也许我没说,早有人已经把抱怨递给了领导,还也许抱怨者就是故意抱怨给领导听的。希望被重视。但抱怨者却忽略了一点,抱怨只会让人像祥林嫂一样失了人心。嗯,我不抱怨,我也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就让那些“鱼儿”,多跳几下吧。
回到我说的丧文化,丧文化里面其实并不是完全地丧,它的丧里有警世的作用。用一种第一人称,或者旁观者的状态去叙述一个丧得不能再丧的故事,可能让你看完后有所收获有所反思。
这就是我眼里某些丧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丧但我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我丧但我能起到警世或者让人深思,自省的效果。没有什么比感同身受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我丧但你不丧。有点像抖音里的一段调侃:“我有病啊,你有药啊?”,我改了一下“我丧啊,你能治吗?”“是的,能治”“不!无药”“。好的,没关系。我有治愈能力。”
这种“丧文化”有很多时候就是生活中的戾气化为文字之后,让人感同身受,而由此削弱了其戾气,升华了其警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