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过完了,楼下对面的小面馆总算是开门了。
小面馆的主人,是一对快七十的老夫妻。小面馆,原来是一楼的车库,里面放了一张八仙桌,几张折叠小桌,一台煤气灶,一个豆浆机,还有一个超大的煮豆浆的电饭锅。
店虽小,生意却很好。来吃面的大多是小区里面的,也有周边小区、临街商铺的,小面馆更是学生们的小饭桌。
有时候,会碰上有趣的孩子,进门就来一句:“奶奶,来个套餐,要迟到了。”
周围人大笑,因为孩子的“老道”。有人逗孩子,问“你要什么套餐”?
“一碗面条,一个鸡蛋,再加一碗豆浆啊”,孩子一脸的认真。这些已经是小面馆的所有产品了。
碗橱台面上,放着一排排做好佐料的碗,那是大爷大妈怕忙不过来,提前准备的。也有很多顾客熟门熟路的自己做佐料。咸点,淡点,加不加醋,都随意。
有人进门,大妈下面,煎蛋,大爷舀豆浆,井然有序,配合默契。宽汤下面,一次只下一碗,每个人的筷子都是下面时进过沸水的,会跟着拌好的面一起送到你面前,然后大妈会关照一句“要吃香菜、辣椒自己加啊”。这样的筷子消毒方式很独特,也很自然。
洗碗池旁的电饭煲里温着豆浆,磨的时候加了花生,喝起来很香,时常会结一层浆皮。负责洗锅碗的丁大爷常常抱怨豆浆太浓了,锅底很难洗。
豆渣也不浪费。每天大妈都会用豆渣加上自己腌制的春咸菜,再加一点点辣椒,用油炒一炒,满满一大碗,放在桌上。谁要吃了,就用小碟子挖一点,当小菜。当然,碗橱里的炒萝卜干,毛豆炒咸菜,煮小鱼,这些大妈自家吃的小菜,也常常会成为老熟客的美味。
吃过小面馆面条的,基本就成了回头客,我也不例外。已经搬离小区的,还有赶来的,更有跟朋友来吃过便成了常客的。算来有八成都是老主顾,小面店就是大家的定点早餐点。
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大妈,今天不饿,面少一点吧;大妈,今天要出远门,面多一点哦;昨天晚上喝酒了,来碗面汤吧;今天煮稀饭了没有,豆浆不喝了,来点稀饭。
一进门什么也不说,大爷大妈就开始忙活,定是个熟客。汤面还是干拌,是荷包蛋还是蛋瘪子,蛋老一点还是溏心的,豆浆要不要加糖,是要荤油还是麻油,要不要香菜,加不加胡椒粉,一切都有数得很。
蛋瘪子,大妈打得特别好。她听我说蛋瘪子有时候会散,就传授经验:水开后,将火调小,等水不再翻滚,将鸡蛋敲开,轻轻的滑入水中,动作一定要轻柔。小火定型,等蛋白完全包住蛋黄,再用铲子去动它。这样的蛋瘪子,不花也不散。
大妈还关照我:夏天气温高,蛋特别容易散,所以就不能用常规做法。这个时候应在碗里放一点冷水,将鸡蛋打入碗中,再慢慢地汆入水锅中,这样煮好的蛋瘪子也是整的。再有就是,鸡蛋一定要新鲜。
大妈说面条好不好吃,关键在佐料和面。她家的酱油是用葱姜,洋葱和虾籽再加水一起熬制的,特别鲜。面,也有定点送货的。她说那家的面条不加胶,吃得放心。下面得宽汤,开锅后,一碗碗的下,锅开了就得捞,这面机得薄,慢一点就坨了。
小区的出租户也很多,不少人经常来吃面。一来二去,也跟大妈成了老熟人。记得有次中秋前,大妈邀请一位外地人,到她家吃饭喝酒,一起过节。我很诧异,她说:一个人在外地不容易,我儿子也一人在外,就希望他碰到的都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