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生活体验。
最近,我上了几堂绘画课程。我发现在学画画之前,我的观察顺序是从亮点开始的。但是学了画画之后,我的观察角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它们还启发了我如何观察生活。现在开始聊聊吧。
我之前是怎么观察事物的?
不管是人还是物品,不管是大的环境还是小的构件,我都习惯于从最突出的,颜色最鲜艳的部分开始看。
然而,现在我的观察角度变得多元化的多了。
首先我会从物体出现的顺序开始看。
比如我会从画面的左边往右边看,从上面往下面看。以下就是我的观察。
图一中,我看到的依次是石块,袖子,手掌,面包,荷包蛋,石块。我看到了大拇指,其他手指,荷包蛋,面包,大拇指,其他手指,袖子。
其次,我会把物体的外形进行简化。
比如,我会把最基本的结构赋予我眼前的事物。
图一中,我看到了圆形的石块,三角形的衣袖,轮廓大致为四边形组成的手掌,半圆形的荷包蛋,由多个四边形组成的面包。
再次,我会从脑海中勾画出几条辅助线。
比如,我会把画面的相对独立的几个物品用距离,中心点,最右最左,最上最下的边缘,用辅助线勾勒出来,进行物品本身大小长宽,以及物品之间相对位置的测量。
最后,我会看对比颜色明暗,并从温度去感受触觉。
比如,我会感觉鸡蛋是温热的,因为颜色黄色带给我温暖的感受。石头是冰冷的,因为褐色给我冰冷的感受。我会注意到围绕着鸡蛋的浅黄色阴影,围绕着石头的深青色阴影。
学会观察之后,我是怎么把这个思维过程带到生活中的呢?
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也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观察顺序。
第二,简化。
第三,从点到线,可测量,能参照。
第四,从线到面,多维度体验。
举例来说,我要参加孩子班级的“雏鹰暑假小组活动”。今天下午出发去深圳的国家基因库参观。我大致会怎么观察和体验这次活动呢?
第一步,我会按照时间顺序去依次记录我看到的,听到的各种经历的小事。
这就好像一个活动,包括了带孩子出门之前,准备的各种工具。
-为了保持联系,我是不是要把活动联系人的电话记录下来?
-为了更好的看细节,我是不是有必要带上放大镜?
-为了做好记录,我是不是要录音和拍照,所以需要给手机充满电?最好还带上移动电源和数据线?
-为了回忆相关知识,我是不是应该找一找书面介绍的宣传页和参观指南?
第二步,我要怎么简化我获得的资讯。
这一路上,可能我会听到爸爸妈妈,孩子同学的各种发言。怎么简化才能帮我更好的记录?
就好像画画的时候,要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为了帮助孩子写日记,我会帮助他简化。方法是拟定标题,这个和...相关。
标题一,基因库的活动起源,为什么我们要建立这样的一个机构来研究?
标题二,基因是什么?它跟什么东西的关系紧密?它一开始是什么,发展到后面发生什么转变了么?
标题三,研究成果分为哪几方面?
标题四,活动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三步,从点到面,可测量,能参照。
这其实已经深入到细节的观察了。
比如,我们靠近一个展览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它。当看到多个展览品,这些描述的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第四步,从线到面,多维度体验。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获得的哪些方面的新知识?
-这些知识启发了我对什么产生兴趣?
-我可以去找哪个方面的资料,来拓展我的认识?
-我可以做什么,来触发一些生活中的具体改变?
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
-我们可以做彩泥雕塑,那选什么做?
-比如,基因的知识,帮我辨别什么,可以更深入的联想?
-比如,看其他什么纪录片的时候,我会联想到它们的行为是因为基因作用,什么行为不是因为基因作用?
小结:
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在我们学画画的时候,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普遍适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让我们能观察到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感受到更独特的体验。
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的成长机会,学会观察,可以让我们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享受一个更快乐,更深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