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年少的时候,分不清门窗,只能看到被上帝关上的门,却看不到上帝给打开的窗。每一个人也许或多或少会有一段难忘的童年,它是切肤之痛,亦或精神打击,总之,它存在一些人的记忆里。更不幸的是,有一些痛苦是伴随着你的一生。
但人总要学会释怀,不然就像一道伤口,你越是盯着它,就越能感觉到疼痛。懂得释怀,渐渐释怀,十八年后,你长大成人,你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将它遗忘,让它自生自灭,而后你焕发一新。
与同年人相比,父母给予你的物质基础比较别人优越。于是你突然发现,这可能就是上帝给你打开的窗。你挣扎着在想,如何透过窗户看看外面的世界。你四处奔波,四处学习;你妄想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你知道世界之大,自己的渺小;你知道智慧的魅力,而自己却望尘莫及。
毕业后,你胆大一人北上,你盲目自大,带着年轻人的狂傲,企图征服一片世界;你有过辉煌,有过掌声,但至始至终孤寂大于所有的欢笑。两年后,你遍体鳞伤,你害怕上帝给你打开的窗,会不经意间被关上,于是你放下了执着,重新开始思考,打算重头来过。
你一直很苦恼,踌躇满志,为何一事无成?但你知道“人的烦恼来源于对自身不够清晰的认识和对环境不够清晰的认识,造就如此。”于是,你开始追问自己的内心。你试图幻想能和至尊宝一样,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看看,看看它究竟是怎么个样子?当面问问它,想要怎样?越是想弄明白,越苦恼,越苦恼越手足失措,结果还是慌张。
方法总比问题多,如果一件事情始终得不到解决,那肯定是方法的问题,因为任何事情到最后都会变好,如果没有变好,那一定还没到最后。
不断寻找出路——内心的出路,只要不断拷问内心就可以了,总一天它会告诉你它所有的心事。拷问内心你尝试了很多方法,行之有效的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他说:“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基于需求满足与否。”你对此坚信不疑,你拷问自己每一个行为背后的需求。你开始了解它行为处世的内驱动力的发心是什么?到后来,你真正了解了自己,你不需要再为自己的自私做任何的掩饰,你也不再苦恼别人的虚情假意。这些你都能接受,自私人之本性,你有,别人都有。你懂得了如何和自己相处,也懂得了如何不让自己陷入谄媚。
“人的身体里生活着两个自己,一个带有邪念,一个始终善良”。让两个对立的自己,和平相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该善良的时候,你温柔以对;暴露缺点的时候,你坦然面对。内心的平静也许就是因为不压制,让两个自己都能生存下来,都能做自己。
有人活着,他已经死去,因为他从未真正了解自己。平静已久的内心,再一次有所心动,你意识到了危机。两年来,太安逸了,安逸的让自己快活不下去了。
你追求安逸的生活,但不是掩藏着危机的假安逸。你按耐不住,你开始慌张,甚至是迷茫。在诸多挣扎中,你不知道怎样选择。你拷问内心“这是怎么了?”它告诉了你,你想要得到的,需要付出汗水去换取;否则,这辈子都生活在不安当中。
有所得,必有所付出!你又一次坚定不移,再一次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和第一次相比,你依旧自信,唯一不同的是你带着狼性,向目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