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前段时间曾出过一起事故。某一天上午,当我们的教务主任进行日常教学巡视,走过一间教室,恰巧看到一名学生上课在玩手机,就立刻要没收他的手机。谁知她面对的是一名情绪极度不稳定的,身患重度抑郁症的孩子。于是悲剧发生了,只见那名学生“砰”地一声将手中的手机砸向我们的教务主任,并且直中她的眼眶……顿时左眼血流如注。这起教学工伤直接导致了我们领导的视觉模糊,每周时不时地要休息个一两天,也导致了那名肇事学生不得不休学在家,起码治疗心理疾病,成了他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学校的老师们得知此事之后无不同情教务主任,同时也为肇事学生感到惋惜、担忧……也怒斥其家长的教育。并且几乎一致认同“手机害死人”这项硬道理。他们不明白如今的孩子们是怎么了,为着一个手机,为着没打完的游戏,几乎可以瞬间变得不可理喻,从天使变成魔鬼~~在他们眼里,手机仿佛一个摄魂怪,源源不断地摄取着广大青少年的灵魂。
看着这一切,不禁回想起了曾经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挨个跑网吧找学生的故事。当初记得师长们对网吧和电脑游戏也是深恶痛绝,认为本来好好的孩子,都給这些社会诱惑带坏了,变得鬼迷心窍,茶饭不思……依稀记得当班主任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网络的危害性的时候,自己在下面听得愤愤不平却又无法发作,恨不得耳朵能有屏蔽功能,隔断这一套说得耳朵都快起茧的理论。尽管当时作为一个乖乖女,从不曾踏入网吧一步,也从来不玩网游。
青少年为啥会沉迷于网络?因为好奇的天性,因为到了年龄的逆反心理,更因为在网络上轻而易举可以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远远超过了学业成绩上的~~是人总渴望赞美,渴望获得正强化,而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吸引这些青少年,不得不说也是很好地利用了强化心理的缘故。只要坚持不懈,总有办法晋级,总有方式赢得更多赞美的眼光,还不提大家都玩网络游戏的从众和被集体认同、接纳的心理……相比之下,读书学习的结果总不那么显而易见,而何况我们的教育还总是一向以批评、激将法为主,表扬、鼓励为少,这种感觉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的班级在老师口中永远是“最差的一届”,我们费尽心思修改的作文永远是“一无是处”、“找不到一篇可以拿来讲评”……在我的印象中,在学习中想要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真的很难,很难,也不难理解为何那些在学业上缺乏信心的差生反而在网吧里如鱼得水了~~一方面,他们自制力相对较差,或者是本身就对学习毫无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得到的鼓励太少,年少的心总是如此脆弱,选择网络作为寄托也只是一种方式。
如今的孩子沉迷于手机的世界,事实上有部分原因与当年的孩子沉湎网吧的原因如出一辙。只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认手机就是负面的产品,因为就连成人也无法摆脱手机的影响。有多少人没有被微信所绑架,不断刷新朋友圈?又有谁,不曾体会过手机短暂离身之后,内心所产生的那一瞬间的与世隔绝的不安?
一直都觉着手机、网络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现代社会缺少了他们已是寸步难行,甚至更严重的时候,人命关天。这个时代的科技倍加发达,与时俱进,不懂得如何操作电子产品,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至于真有什么不好,只能说打开方式有问题。任何的新事物、新观点都存在利弊,关键取决于使用它的对象,以及错误打开方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如那样对金钱“深恶痛绝”的人们,深信“手机害死人”,本质上就如同说金钱、性是万恶的根源一样荒唐。你的生活是否能够真正摆脱金钱,摆脱性爱?若不能,就反思一下那背后的因素吧。
时代的发展中诱惑物永远源源不断。就算没有手机,也有别的事物会成为青少年走火入魔的替罪羊,也会有别的危险存在着,改变着他们的心智……与其把责任推给现代文明产品,倒不如将心比心,试着研究下孩子之所以无法好好学习的根源,也比一味地懊恼、痛恨要理性、明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