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人单着,你着什么急催婚?

    我的同学老吴今年50岁了,博士、大学教授,至今依然单着。

以前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问老吴的个人问题,纷纷要帮忙介绍相亲对象。因为,我们这代人孩子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老吴有次对我说:如果我妈活着,我可能不会单身这么多年。老吴单着,因为没妈催婚——这世间的很多婚,是结给妈看的——鲁迅就是。

单着,并没有影响老吴的生活质量,他每天读书、上课、做科研、健身、会朋友,日子过得比我们这些有家有口的丰富多了。

老吴说,最近这几年,关心他单身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许是大家累了,失望了,放弃了,也许是这件事已经稀松平常了。

在这个人人爱八卦的时代,我想,原因只能是后者了。

今天,如果你再听说哪个人到了30岁还没结婚就大惊小怪,不是那个人有问题,是你自己有问题。倒退到20年前,过了25岁还没对象的人,都会让人感觉错过了人生的最后一班车。

国金证券研究所消费升级与娱乐研究中心最近发了一份研报:截止到2017年,像老吴这样到了结婚年龄还依然单着的人,有2.2亿之多。

什么意思呢?到2017年,英国的人口是6600万,美国的人口是3.257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居然有相当于3.3个英国人是没有成家的成年人!相当于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口的数量。

两亿人都单着,你还会认为单身是一种病态吗?

与单身相对应的,是婚姻。

婚姻是什么?这个概念,看来需要持续更新了。“科普中国”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婚姻,泛指适龄男女按照婚姻法在经济生活、精神物质等方面的自愿结合,并取得法律、伦理、医学等层面的认可,共同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结婚的需求有两个,一是情感,一是经济。按照“伟大的基因”的原理,这两个需求,归根结底是一个需求:保护自己的基因不被破坏并持续提升——每个基因都想找到比自己更优秀的基因,让后代得到最大幅度的跃迁,这是生物(其实是基因)的本能。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找个爱你的人或者你爱的人结婚(一般人不会去爱一个看起来基因有缺陷的人),并有经济上的保驾护航。

所以,很多人一直在寻找的,是那个“有钱的爱你的并且你爱TA的人”,这就是结婚的最大公约数。

可是,结婚不是做数学题,最大公约数往往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更多的搭配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经济不发达的社会,生存(生存的本质也是为了基因延续)成了大多数人的现实需求。因为不发达,人类需要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而婚姻是人类最小的合作单位。

据传,日本有个岛屿多年来离婚率为零,因为那些提出离婚的夫妻会被发配到一个荒僻的岛上生活一段时间。生活条件极差,人必须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去。申请离婚的夫妻到了岛上后不得不合作。回来后,他们就不再提离婚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的合作由大的社会分工来完成,没人做饭,有外卖;没人搬家,有搬家公司;没人养老,有养老院,甚至还有充气娃娃这种奇葩的发明……当人们的每一个需求都被满足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爱你并你爱的人,没那么重要了。

所谓的爱,更多的不过是满足生活需求而已,无关乎感情。

当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那些曾经的海誓山盟海枯石烂,是不是很讽刺?

单着的人越来越多,因为结婚是为了合作的动力消失了,而基因本身要寻找更优秀的基因这一原始动力依然存在,所以,鲜花自然不需要退而求其次地寻找牛粪来繁衍后代了。

在一个单身人口持续增加的社会里,市场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做出两亿都单着这项数据的,是一个经济研究机构。经济学者研究数据时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他们根据数据,冷静地分析市场需求可能发生的改变。瞧瞧,这就是《卖拐》的理论基础——找个腿脚好的人,把拐卖给他。

这个数据对产品经理太重要了,找个单身的人,把产品卖给TA,这是正道。

另外,两亿单着的人,其实是相互选择的对象,所以,那些把催婚当成头等大事的父母们,选择那么多,你着什么急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