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上午,国际博物馆日渭南市主会场活动在渭南市博物馆举行。通过民间藏品公益鉴定、探秘钻木取火、博物馆里的小学思政课和渭南文博讲堂等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
作为渭南市博物馆文物保管部(研究室)的工作者,我和同事们带领小学生走进渭南市博物馆青少年课堂,学习古老的“钻木取火”技术,体验远古人类的生活技能。
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国内少数民族原始的取火方式,我们猜测古人类取火工具以竹子和木头为主。近年,经过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者的努力,推出一项易于操作的“钻木取火”社会科学教育活动,制作出简易的钻火杆、杆盖石、钻火板、竹弓、火绒等取火工具。通过特制“弓”的助力,形成高效的取火方法,便于小学生进行操作。
在渭南市博物馆的中庭院内,我们为小学生们准备好各种取火工具,将他们分为十组,每一组有三个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讲解人工取火的历史,以及“钻木取火”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随后,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学生们开始进行钻木取火。
首先,将麻质的火绒,铺置在木质钻火板V型口的下面;然后,将竹弓的绳子拉开,围绕钻火杆绕三圈,把钻火杆圆滑的一端放在钻火板的圆孔内,把杆盖石使劲压在钻火杆尖锐的另一端;接下来,抓紧竹弓,来回拉动,让钻火杆快速旋转起来。大约一分钟后,便会产生浓烟,以及细小的火星;最后,将这些火星小心翼翼地倾倒在火绒上,轻轻吹气,白烟溢出,产生火焰,取火成功。
在领导的安排之下,我带着三名小学生,体验“钻木取火”的过程。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我们已经准备很久,在西安半坡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之下,基本掌握这项“钻木取火”技术的要领。但是,小学生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每一个人的情况也不相同。因此,想顺利取得火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上午,我连续指导三批学生,经过简单的分工以后,有人按住杆盖石,有人来回拉竹弓。不一会儿,满头大汗,有些学生很快就取得火种,有些学生半天没取得火种。或者,因为力气不够;或者,因为配合不好;或者,因为工具受损。但是,在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之下,每一名学生都取到了火种。看见经过自己努力取得的火焰,瞬间升腾起来,大家都很开心!
远古时期,古人类将硬木棒对着木头,经过反复摩擦产生热量后,获得日常生活使用的火种,这种方式被称为“钻木取火”。相传,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人们开始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等。从此,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华夏文明也逐渐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