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亭玉子
1.
昨天在周国平老师的公众号里看到他最新写的文章——《我的写作,我的心灵生活》,一口气把它读完。
读完以后,我内心突然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大脑里浮现出很多的想法和灵感。原本我不想再写关于写作的文章,但有时候真的发现,内心越逃离它就会越纠缠,越隐忍大脑反而越反抗。
而周国平老师的这篇文章,深深的打动了我,激发出了我想写的欲望。
对于周国平老师,很多人应该都耳熟能详比较了解。但很惭愧的是,直到今年的5月份我才真正的熟悉他。
记得在很久之前,我关注了他的公众号,看了他的几篇文章,但看不懂,所以就取消了关注。
就在5月份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心理群的晚安贴是来自他的一段语录。
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当时被这段话深深的吸引了,并且也能读懂这段话背后真正的含义。很巧的是过了几天以后,我在自己关注的大号里,无意中又发现了周国平老师的公众号。
后来我就果断关注了,开始翻阅历史文章。看到了一篇我特别中意的文章——《人生的四种境界你有吗?》
周老师在文章中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有:自足、安静、单纯、真实。
而我将文章反复咀嚼以后,发现这四种境界我都有。他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语句都写到了我的心坎里。
也因为他的一些语录,让我迸发出了很多灵感,写下了好几篇文章。
后来我就去百度了周老师,才知道他的身份和经历,他的人生以及写作这两个最主要的主旋律是哲学。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哲学,虽然有很多晦涩难懂,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哲理性的东西比较情有独钟。
哲理离不开思考,而这种思考不是一天两天,偶尔之间能得到的,它是需要反反复复,常年累计之下才可以有所得的。
所以,我常常会感觉一句简单的哲理,往往能打通人的血脉,开阔人的思路,那也是前人所留下的人生启示。
而在以前,对于周老师的哲学术语,有时候即便我读懂了,但真的很难理解文字背后真正的含义。
而在那次重新关注了他,百度了他的一些经典语录以后,我发现大多数语句我都能深刻的理解,并且,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了自己大脑。
在那时候,我才真正的领悟到:原来与一位作家的缘分,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在恰到好处的时间,遇见和自己心灵相通的文字,在恰到好处的状态里,遇见自己钟情的作家。
2.
现在我就以开头的那篇文章里的部分语段,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因为生活中的变故和苦难,我不得不劝慰自己,开导自己,而我的资源只有哲学,手段只有文字,于是写下了许多哲学性的感悟和思考,这些东西便被人称作了哲理散文。
对于周老师的这种心情,我感同身受。因为经历了婚变,我不得不用文字记录下内心复杂的情绪。因为有时候别人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自己,毕竟每个人在面对同一种问题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必须学会开导自己。
对于我而言,最好的开导方式就是写作。我把对生活的所思所想,对人生的所看所悟写下来。怀着对文字的敬畏,一点一点的去开启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
之前有一个人对我说:“你写的都是一堆大道理,好像其他人都没有你懂得多一样。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孩,也开始教育起别人,这未免也太好笑了。”
说实话,以前的我是这样的,总想通过自己的故事以自己的观点觉悟去影响别人,从而引起共鸣。因为这样就可以彰显出我的与众不同,体现自我价值。
而现在文章写了一定的数量,内心开始转为平静,我不再用别人口中所谓的“大道理”来教育别人该怎样生活。现在不会,以后更不存在了。
以前的我自作聪明想改变世界,现在的我充满智慧学着改变自己。
好的作者在写作上一定是自私的,他决不肯仅仅付出,他要求每一次付出同时也是收获。人们看见他把一个句子、一本书给予这个世界,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他是往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又放进了一些可靠的财富。这就给了我一个标准,凡是我不屑于放进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去的东西,我就坚决不写,不管它们能给我换来怎样的外在利益。
其实无论是好的作者还是普通的作者,内心都是自私的,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会有回报。
写作对于很多写作者而言,是一个精神的出口,在这个出口里,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假如能在这个精神世界里装入一些可靠的财富,那真的是两全其美。
比如简书上的一些开课作者,齐帆齐、无戒、怀左、彭小六等等,这些都是在简书上有名的大咖了。
他们是属于优秀的作者,好的作者,他们在写作的精神世界当中实现了财务收入。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回报,每一次用心的选题和构思,修改和发布,最终也拥有了属于他们的春暖花开。
对于周老师这段话中最后一句,我的理解是:在名利双收之间,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心,要懂得取舍。自己内心不愿意去写的东西坚决不写,不会为了迎合某种市场的需求,去逼迫自己写不愿意写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会带给自己多大的财富和地位。
我认为周老师的这种坚定态度以及对自己内心的坚持,很让人佩服,也值得很多写作者学习。
我也想到了我自己,从开始写到现在,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无论外界怎么变化,无论落后于我的人甩了我几条街,我依然不会摒弃心目中对写作、对文字的虔诚之心。
我写心理文不是为了迎合,那都是我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心理文的标准来写,是因为那是我的目标。
但无论外在的标准是如何,我都不会写违心的字,说自己不愿意说的话,因为那也不是我。
我在寻找一种状态,能够使我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我的写作就是借助于哲学寻找这种状态的过程。
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爱莲说》里的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的,我也在一直追寻着这种状态。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在绚丽多彩的世界里让自己不迷失、不沉沦、不堕落,看过人间冷暖,感受悲欢离合以后,对生活对人生不消极、不排斥、不回避。
而写作能让我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状态,在这其中多了比以往更深刻的思考和觉悟。
在成熟中保留着天真,在世俗中遵循着平凡,在繁华中寻觅着安宁。
一个作品如果对于作者自己没有精神上的价值,它就对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具有这种价值。自救是任何一种方式的救世的前提,如果没有自救的觉悟,救世的雄心就只能是虚荣心、功名心和野心。
在写作中,我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很神奇的是,有一段时间里他们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感受。
他们都说我的文字充满了力量,给人一种踏实温暖的感觉。
之所以能带给读者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我首先做到了让自己踏实和温暖。我通过不断的思考、阅读、学习,以自救的方式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我的精神是丰富而充裕的,我对自己的认可接纳,成就了我精神上的价值。
我心想:假如我自己都没有做到让自己充满力量,就不可能感染到他人帮助到别人。倘若我自己都做不到内心强大,做不到温暖踏实,一心抱着救世主的心态,和别人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
觉知力好的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来,我这是惺惺作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费力在讨好别人。
我不会做这样愚蠢而又可笑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只有先让自己发光发亮,才能更好的温暖别人。
3.
我在网上看到,大学里曾经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我的确拥有一大批热心的女读者,对此我只感到愉快,丝毫不觉得难为情。
看到周老师的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和一位朋友的聊天。
我和这位朋友都非常喜欢阅读,他给我推荐了毕淑敏,我给他推荐张德芬。他有一天无意中看到张德芬最新的书籍《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非常的喜欢。
当时真的很令我惊讶,因为张德芬大多数的读者都是女性。
后来我和他说:“其实我之前一直想给你推荐这本书,但考虑到是女人读的,所以就没有提了”
他回复了我:书籍还分女人和男人啊!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那一刻,我被他的这句话点醒了。是啊,每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书和作者,不管这位作者的读者是男性的多还是女性者多,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能在作者的书本中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男人或女人写的那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用就行了。
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我必须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每个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终有一天获得一定的名声,比如成为签约作者或者出版纸书。
尽管有很多人说不在乎名利无所谓人气,但内心并不是这样的。谁不想扬名立外,谁不想通过自己的本事获得更多人的喜欢。
我们都是俗人,就连周老师这样的大家都无法完全脱离。
但话说回来,名声、权力、地位…这些都是次要的,如周老师所说,比起名声更为重要的是回归——回到自己。
无论内心被多少杂物填满,都要留一个自由空间,让自己不被世俗所吞没而忘了自己是谁。留一些余地,让自己保持内在的从容。
我的写作应该同时也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就要受到怀疑。无论什么东西威胁到了我所珍惜的这种内在状态,我只能坚决抵制。说到底,这也只是一种权衡利弊,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一直以来我所写的东西,无论是写作方法,婚姻育儿,还是心理成长、诗歌散文,都是我的精神生活。
我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满足的,不能释放的都储存在了文字里,写作和我的精神生活是统一的融合的。
如果有谁打破了这种状态,或者亵渎了我的这个世界,那我将毫不留情的给予猛烈回击,和周老师说的一样,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如果我的写作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就让我什么也不写,什么也写不出好了。一种没有内在动力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技艺。
想想自己写了一年多,写了30多万字,我对写作最深的一个感悟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核心是你要有一颗真正想写的心。
这一颗真正想写的心,就是周老师所说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无论你有多么高超的技巧,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深奥的套路,都写不出一篇打动人心的文字。
对于写作者来说,每一个文字的输出,情感是最重要的前提。而你必须内心有一种想写的动力,你才会产生感情。
所以现在的我,只有内心充满了动力才会去动笔写。就如前几天写的两篇日记,虽然很碎碎念,但都是真情流露,让读者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而有时候没有想写的心,没有好的状态,没有足够的动力,我宁可什么也不写,宁可写不出什么最好。
以上是我对周国平老师这篇文章的一些核心段落所抒发的感受,在这其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真正好的写作者对写作应该持有最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写到这,让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一句话:当我开始厌倦寻找,便学会了找到。
对这一句话深有体会,当我厌倦了追寻华丽的外壳,当我厌倦了对那些“大神”的追捧,当我开始厌倦,为了得到那些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头衔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后,我学会了找到。
我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写作的真正意义。
平衡好写作与生活,对生活充满热爱之心,对写作葆有活力之情,相信自己也会越写越好的。
这就是我现在想对自己说的话,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