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大脑26~迷信,科学不过是阶段性正确

1/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在平常聊些迷信的内容,星座风水命数等等,这是人类大脑决定的。大脑太讨厌不确定性了,所以对未知的事情,只要有一套确定性的自圆其说的解释,就能重新拾回自信感,走出恐惧。此时就顾不上这解释是否正确,因果联系是否成立,论证过程是否科学。

2/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特别容易陷入迷信,其中有三类人尤为突出:一是每天跟数字打交道,但数据又非常不充分的领域,如赌博证券行业。二是竞技者,他们面对高度不可预测的竞争环境,所以球员和棋手很多都有点“迷信”,比如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去比赛。三是做生意的人和管理者,他们对生活的控制欲比一般人要高,反而对不确定性的忍耐力更低,很容易陷于迷信。比如中国经商的很多人相信风水,他们会借助一些信念系统来保持“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感觉,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保持信心。

3.1/应如何避免掉进“迷信”的坑里呢?应对的方法是需真正理解科学思维,并且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3.2/什么才是科学思维?波普尔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类理论,一类是已被证伪的理论,也就是经过检验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驳斥,已知为错误的理论。另一类是现在还没有被证伪的,但将来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

从这两点引出对科学精神的两个关键的理解,一是科学的可证伪性,二是科学的阶段性正确。

3.3/“可证伪性”。波普尔认为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如迷信占星术等就属于非科学领域。一个命题要证明正确,要考虑的是“怎样证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如果所有可能是错的情况都验证过了,还不能证明这个说法是错的,那我们才可以暂时认定它是正确的。

3.4/“阶段性正确”。在科学家看来,真理不过是在某个阶段正确而已。如物理学中的“盖天说”“地心说”“日心说”等等的演化过程,每一个理论在当时都是“千真万确”“无比正确”的,在当时就是“真理”,就是“科学”的。

3.5/“不确定性”不仅出现在自然界,战争,金融,国际贸易这些真实世界里也是如此。即使物理学那样极其精确的学科,现在“已经退化成只能计算事件的概率,而不能精确的预知言究竟会发生什么?(薛定谔的猫)

4/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真相并不是一回事。

科学思维,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底层方式,科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现有的知识只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它永远是存在局限的,是暂时的。更多时候,我们要和“未知”的不确定性共存。

5.1/科学思维在今天有什么特殊价值呢?在信息时代,建立了快速的试错机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能很快的从真实世界获得反馈。如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这些工具,让探索新知识的速度大大加快,把科学思维应用在管理中,能最快速的把知识转化成现实世界的价值。

5.2/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有两点:大胆试错和快速迭代。前者是从科学思维的可证伪性出发,后者是意识到一切都是阶段性正确,只有快速迭代才能跟上世界变化的步伐。

6/对于普通人而言,重要的是要追求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拥有科学思维,这就是我们血液里稀缺的。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努力做一名探险者,勇敢的投身其中,大胆假设,积极验证,主动证伪,而不是浮于表面满足于概念,只当一个知识的观光客。

201911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