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妈妈拉着我看《完美关系》,我不知道是第几集,情节我是记得的。重男轻女思想武装头脑的妈妈找到女儿邦妮(应该是叫这个名字吧)要钱十万元,邦妮拿不出来,母亲破口大骂,邦妮形象受损,心灰意冷。男女主角决定一起帮邦妮调解僵硬的母女关系。二人兵分两路,女主去和妈妈谈心,男主则和邦妮谈心。女主以旁观邦妮成长者的视角告知邦妮妈妈,邦妮曾经遭受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成为今天的自己云云,试图激起妈妈的愧疚之情和怜悯心。见邦妮妈妈听着却一语不发,女主角继续说邦妮每月工资两万多,扣去房租8000元,伙食费几千,每月衣服包包等花费几千元,每周出去聚会几千元,能剩下的最多也就两三千了,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十万的存款。邦妮妈妈听到就纳闷了,问她干嘛要这么住这么贵的房子?女主立马说这是必须的,大意就是在上海这样的地方立足,有些东西必须要有,要体面,要结交朋友云云,然后接着帮邦妮吐苦水。我本以为接下来的情节应该是妈妈接着破口大骂,骂她好面子,乱花钱,因为按照人物的暴躁性格以及对亲生女儿的忽视,这样的反应才比较像任务的性格。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女主的一席话就像是观音菩萨净瓶里的一滴仙露,一下子就融化了邦妮母亲心里几十年对女儿的冰冷,唤醒了她深深的愧疚。有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的邦妮妈妈当下就眼睛通 红,脸露愧色,如坐针毡。我本在看完女主算的这笔账的时候,心里就在自问,在上海,如果一个人月入两万,却穿着一两百的衣服,他就交不到朋友,活不下去了吗?可能有人会说,人家挣得钱,爱怎么花是别人的自由。如果女主的观点是这样表达的,我无意见,只是她为自己的朋友找的理由更大部分是在掩饰虚荣心,这就让我对她冠冕堂皇的说法感到厌恶。而且邦妮妈妈竟然两眼通红热泪盈眶,这样的情节我真是看不懂。试问一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一直看孩子不顺眼的母亲,怎么可能被你两三句话就解开了死穴?更何况这一番诉苦话体系和一些综艺节目吐苦水的人比起来还有相当远的水平咧,凭什么就要给人一种“我的话很有道理,你一定会听我的”这样的感觉?难道这是白莲花女主角的圣母之光吗?如此空洞有无力的台词和剧情,试图用煽情来引起共鸣,让我不得不怀疑怀疑编剧的脑回路和生活体验。建议去看看《都挺好》里,明玉妈妈是如何对明玉的,有些观念一旦在脑海中扎了根,有时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也不一定能把它消除。
这样就结束了吗?没有,接下来男主劝邦妮的说辞定会让人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男主的话大意是,不论你的母亲如何待你,是她给予了你生命,这个事实永远不会改变,你应该要感激这份恩情,而不是憎恨。我觉得有些人真的是很狡猾,他就会抓别人无可改变的痛点,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教,满口仁义道德,真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如果他与邦妮易位而处,他是个从出生就被亲生父母嫌弃、厌恶的女孩,一个若有似无的存在,不知道他是否还能优越感满满地说出这番话吗?事实是邦妮的出生她不能选择,但她今后的人生可以自己选择。况且,我认为抚养和赡养不应该是割裂的关系,父母如果想要得到子女的赡养,那么前提是应当尽了抚养的义务。所以,不知他人生命承受之重者请不要以回报生命之恩为名作道德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谅和接纳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爷爷奶奶辈的人时常说:“夫妻吵架,劝人和不劝人离。”偶尔吵吵架,旁人劝劝和,无伤家庭和睦,可是如果天天吵架甚至隔三差五就家暴,这样还劝人忍气吞声和和睦睦过日子,岂不是把人往活地狱里送吗?同样的,幼年时备受父母冷落,长大后却被告知父母已然一把年纪,你应该原谅他们曾经的所作所为,你应该做个孝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满足父母的一味索取。。。。。。。试问,这样以道德准则发声的人良心不痛吗?如果鬓发染霜,沧桑满面,就可以洗去不堪回首的往事,就可以得到同情与共鸣,就可以获得宽恕和接受,那么就让那些渴望得到宽恕的人无忧无虑的等待岁月渐渐逝去好了,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他自然会得到想要的结果了。
我想编剧设计的桥段,就是从“劝和不劝离的”的角度出发的吧。只是试图用”感念生恩“化解怨恨这样的落脚点真的让我难以接受。以不可改变之实去攻击年轻人的怜悯之心,过去的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事实,所以过去可以被原谅,现在你不原谅就是你的不对。
勉强看了半集,我只想问,什么是完美,什么是完美的关系,完美关系难道就是这样阐释的吗?这要放在高中作文,早已经严重跑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