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元山间墨韵书法随笔百篇续篇118~126篇

黄子元山间墨韵书法随笔百篇续篇

随笔118篇

无执之境的节奏智慧,从音乐到书道与治世,“智慧不必端着,文明无需紧绷,在戏说人间的轻松中,与天地韵律自然共振”

2025年5月2日

刚刚在今日头条刷到一位二胡女演奏者拉《猪八戒背媳妇》,感觉她拉这首曲子时的状态比平时好太多了。我听过她不少二胡曲,就这首最不一样,感觉到这首拉的最好听。你看她拉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松快的,表情自然,动作还跟着曲子带点小搞笑,跟曲子里诙谐浪漫的虚构故事特别相配。

为啥这首曲子让她这么舒展呢,关键就在于不当真,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板着脸较真,她心里没负担,自然就放松了,放松了以后,无意中就提高了她的演奏水平。

这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咱们生活里好像越来越少了,仔细想想,轻松的根源不就是不当真吗,知道是虚构的,就不会执着,这正暗合了无执生智慧的道理。

就像之前说的音乐节拍间的混沌停顿,这里的无执轻松也是一种生命的呼吸口,人放松了,智慧和灵性才能跟着流淌出来。

书法之道:无执笔墨中的虚实相生

书道之妙,有时候也贵在不当真,在轻松中用直觉观照。临帖若执着点画形质,犹若刻舟求剑,难觅风神,王铎临帖时,常增减笔画欹侧字形,看似不合规矩,却于笔断意连处,得前人精神,虚虚实实之间,手腕自必工必肖之执中解脱,如奏者演绎戏说故事,松弛处反见真章。

创作之际,若执念于传世之笔,则锋镝凝滞,难现生机,不如以游戏人间之态落墨:疾笔如飞鸟掠过江面,缓笔似闲花照水,停顿时若有所思,不求变而自变,心手相忘后,笔墨自呈万千姿态。观《兰亭序》之字各异,或如顾盼生姿,或似临风独立,皆因右军乘兴而书,不役于法,遂得清风出袖之韵。

治世之略:弹性治理中的张弛留白

治世若弦,过紧则断,过松则废,贵在弹性二字,善为政者,知社会如乐章,需有急管繁弦之激越,亦需有短笛轻吹之舒缓,经济调控不必拘于绝对增速,当随市场脉动调整:过热时如轻按弓弦,留三分余地以降温,低迷处似急叩檀板,赋几分活力以破局,此等张弛,非无序,实乃顺乎时势之自然节律。

文化治理也需不生执着:容得下诙谐艺术虚构叙事,如赏《猪八戒背媳妇》般,不必苛责其是否合于正声,宋代文明之盛,正因当时容市井笑谈杂耍百戏,遂孕育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鲜活文明,今之网络段子脱口秀,亦可视作时代之留白,留些许空间任其生长,社会节奏自能张弛有度,如水可成江海磅礴之壮美,亦可奏山涧潺潺之轻松。

结语:戏笔中的大自在

二胡之松弛,源于戏说故事的无执,书法之妙境,生于笔墨形骸的不羁,治世之智慧,成于规则教条的不拘,三者虽异,其理同归:当我们在生命的舞台上,偶作戏中人,不执于必须如何的剧本,节奏便会从刻意走向天然,如奏者之弦书家之笔治者之手,皆在似戏非戏间,寻得自然流淌的韵律,人生何尝不需要这般戏剧情怀,认真而不执,投入而不拘,方见天地之大美。

最重要的是,正是由于我们在一般的事情上显现出一种游戏人间的轻松心态,才能衬托出我们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审慎和重视。何为原则性问题,就是以己度人。诚心善良。勇于忘小我成就大我。

如绿叶衬红花,群星拱明月!

胡琴憨态背媳妇,弦上诙谐眉梢挑。

笔走龙蛇留白处,心游物外自逍遥。

虚舟渡海风波静,戏墨成春意趣娇。

莫道人间无妙境,轻松一笑韵迢迢。,

黄子元山间墨韵书法随笔百篇续篇

随笔119:书法阴阳变化章法与小我大我

2025年5月4日

行笔速度快为阳,笔画细为阳,单字大为阳,单字里面留白多为阳——阳字可疏朗气势。行笔速度慢为阴,笔画粗为阴,单字小为阴,单字里面留白少为阴——阴字能填补章法之虚。

以上这两种基本结体方式,再加上把字体压扁、拉长、写正、写斜,还可以写半个阴半个阳(如上半个阴、下半个阳),这些元素互相组合,便构成了单字的万千变化。用这些变化出来的字组合成章法,能使章法中空白与墨色交互变化,看起来赏心悦目。这种变化需随着文章的文意自然而然生发,或雄强,或温婉,不一而足。

人写字时若一直快或一直慢,手会抖且累,而快慢相间则合乎自然,写起来舒服。我还发现:快慢相间地写、字大小变化地写、留白多少变化地写,会使自己的书写功力忽然提高很多,甚至对章法布局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这大概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双剑合璧的效果吧!

单字章法与整篇章法有别:单字独立呈现时,如庙宇墙壁上的“佛”字,须一字中阴阳自足,比如左边单人旁写成厚重的阴势,右边“弗”写成轻灵飞动的阳势;而在整篇章法中,单字或一片字可写成全阳或全阴,与邻字形成互补。单字若无阴阳变化则不好看,但若在整篇章法中过分强调单字阴阳自足,反而会削弱整篇的错落之美——全阴全阳的块面交错,才更显章法合理。

这道理如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独自生活时,人需具备家务与生产等多种能力,方能应对生活全命题;而融入社会后,不必强求事事精通,专注自身所长,在集体中协同分工,既能提升效率,也更容易在擅长领域取得成绩,让生活更轻松幸福。

国家与国家之间亦是如此:自我封闭时,国家需构建完整产业链,效率难免受限;若开放大门、融入全球大家庭,则可专注自身优势领域,通过与各国分工协作实现互补,让资源配置更优,共同走向繁荣。

当然,上述理想状态的前提是彼此配合、互帮互谅,而现实往往更为复杂,需灵活应对,顺势而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个体是“小我”,世界是“大我”,小我自我封闭难寻幸福,唯有与大我融合,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附诗以记:

墨舞阴阳笔有魂,单章聚散见乾坤。

独修自足如佛字,共契相谐若乐论。

小我当融天地广,大观方悟水云深。

但凭一纸烟霞意,写尽人间和合生。

黄子元山间墨韵书法随笔百篇续篇

随笔120:

我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2025年5月6日。

我因为苦难生活的原因,所以我一直以来是不崇拜权威,也不迷信经典,但是也不看轻他们。本着以自然为师,古人为友的思路去写文章。凭良心做事,以乔峰的虽万千人吾往矣、令狐冲独孤九剑的无招胜有招、孙悟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最重要的是以己度人,以对方的视角来考虑我的行为。以这些理念去写文章,我不以经典为主,我只是以我的良心为我的参照。然后借鉴经典,借鉴人生经验来写文章。

我知道真理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真理也无法用文字写出来,真理不能言说,只能意会。我只是用各种生活,个人、国家、书法这一些来比喻形容,让大家有所启发。

佛讲经说法49年,他说他其实并没有讲一个字,他所说的都是种种比喻,佛经并非真理,只是把人引向真理的舟筏而已,

我认为引经据典并非全然无益,但坏处显然更多。经典的内涵思想当然永远有极高价值,然而其外在语言表述往往已与时代脱节,一般大家都是看不懂的,需要结合现实重新解释才能为大家所用。

现在一些人对经典的直接引用,往往模糊了文章的核心思想。那些晦涩的古文典籍,普通人难以理解,也不喜欢看。不客气地说,这种写作无异于将过时的语言掺杂进文章。美其名曰传承传统,实则是不分好坏地堆砌老古董,最终导致其文字沦为学术圈内部的自娱自乐,对大众毫无启发作用。

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古代的经典,

而是要剥离经典的表层文字,取其精神内核,用现实生活、工作场景、乃至国家治理等等……,不直接引用经典语句,用大众可感知的案例,去解释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才能让普通大众看懂。才能让经典智慧真正得到传承。

不在读者面前显摆学术严谨,不显摆知识丰富。

要知道学术严谨,知识丰富,只是指向真理月亮的一根手指而已。

以手指月,不要把手指当成月亮。

我写文章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过度论证一些道理。我只是写文章中的主要思想,旁枝末节的佐证我就不详细论证了。不会去写邻居的邻居的邻居……是谁?这样会模糊文章的主题,让读者看了不知所云。现代读者不喜欢看长文。适度留白更好,读者都是聪明人,让读者自己去脑补,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这样可能更合适。

黄子元山间墨韵书法随笔百篇续篇

随笔124

2025年5月9日。

刚刚看新闻,看到电视上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动画。视频里的江南水乡:烟柳画桥、渔舟唱晚,美轮美奂!

不由得心生感触:

人工智能可以生成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人类更应该用善念使当下的世界更美好!

回想起小时候隔壁的老农黄大爷晨起巡田,见邻居地荒芜则顺手除草。秋收时组织换工队,东家出犁耙,西户供仓储,互帮互助,其乐盈盈。

他旱时开放私窖为公井,霜冻夜约众人同心焚烟护苗。在寒冷的霜夜里,那时我虽然还小,但是也能感觉到大家心中的阵阵暖流。

如今斜对面快递哥小张每日穿行胡同,经常给独居老人捎带蔬果;看到邻居总是开开心心的打招呼,他组建骑手互助会化解行业纠纷;疫情期间自费印制万份防疫指南,他的笑容时时让人心里温暖。

再看我们的国家——

过去有郑和下西洋,宝船列阵,丝绸通商;火炮立威,医官救苦。刚柔并济,

终于使南海诸国,兵戈归库,长治久安。

如今有一带一路,大国扬帆。中欧班列,钢轨铿锵。中医问诊,施药善传。

航母神盾,四海名传。东风天宫,气象万千。文武相济,阴阳相安,

以上这一切让我心生感动

于是我平时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也学习用执笔调和善念,在章法构建中礼让为先。

起笔学利他心则墨生暖色;竖画让三分白如赠人余粮。

转折处逆锋思众生苦,顿挫之际存忠厚,回锋势似善念流转。

不再想字拙字巧,放过自己,放过他人,但得感受书写过程那股从容。

笔端与宣纸厮磨的沙沙声,原是天地在耳语:

放过那横平竖直的苛求,聆听墨韵留白的大自在!

蓦然回首:大同世界就在眼前!

黄子元山间墨韵书法随笔百篇续篇

随笔125篇

论阳主阴从

2025年5月11日

一、世界层面

阴盛阳衰有毁灭风险:

技术力量与聪明才智(阴)若盖过良心道德约束(阳),比如国家领导人极端追求个人权力而丧心病狂,可能引发核大战导致世界毁灭。

领导人的丧心病狂,本质是大众贪欲的投射——当年日本民众对土地资源的狂热掠夺,最终显化为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今时某些国家选出的癫狂政客,亦是社会价值观失衡的产物,正给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

阳盛阴衰尚可低效生存:

如远古农耕社会,虽生活艰难,却因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使文明得以延续。

物质极端匮乏仍难维系生存,故阴阳皆旺为最佳,但核心是阳统领阴,方能长久和谐;若阴盛于阳,必因失衡陷入自我争斗而亡。

二、家庭层面

阴盛阳衰致破碎:

过度追求物质虚荣享受之阴,忽略夫妻相敬如宾、相亲相爱之阳,会导致离婚和家庭破碎。

阳盛阴衰保完整:

家庭物质贫苦(阴衰),但夫妻同心(阳盛),虽生活艰难,却因精神富足仍不失为完整家庭。

理想状态是生活富足且夫妻恩爱,但若物欲超过感情,家庭必难长久(如生活优渥后一方出轨)。

三、书法层面

阴盛阳衰(章法崩塌):

单字技法精湛(阴强)却各行其是,如“算子书”忽视通篇呼应(阳衰),终成零散墨迹,难称作品。

阳盛阴衰(气韵犹存):

单字稍弱(阴弱),但字间礼让、气脉贯通(阳盛),如《祭侄文稿》因真情灌注,笔画瑕疵反成动人处,仍为完整书法。

单字表现须服从整体章法——即便单字精妙,若“自行其是”占据不当位置,必致整幅失败。

总结(核心警示,聚焦人心与世界存亡)

“阳衰则失方向,阴盛必致毁灭”——这不是空想,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当大众内心被贪欲侵蚀,便可能催生丧心病狂的领导人;当权力失去道义约束,核大战的阴云便会笼罩世界。广岛的悲剧、今时某些政客制造的灾难,皆因“阴盛阳衰”而起。

请大家为了自己的当下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从自己内心做起。守护心中那缕善念的阳光:她不仅是个人良知的星火,更是人类文明的最后希望。在物欲横流、技术为先的时代,唯有以善念(阳)统领力量(阴),让人心回归道义,才能避免“阴盛灭世”的结局。

这不是危言耸听——世界若毁灭,何谈家庭温暖、书法气韵?守护阳主阴从的天道,就是守护人类最后的生路。

天平偈

阴盛阳衰鬼门关,阳盛阴衰行路难。

核武在手需仁心,家庭有爱胜金山。

墨无气韵终是死,国失道义必成殇。

阳主阴从循天道,人间方得久长安。

黄子元山间墨韵书法随笔百篇续篇

随笔126篇

论当下阴长阳衰的根本原因

2025年5月14日

一、个人与家庭:攀比心让精神土壤沙化

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是精神(阳)与物质(阴)的共生——前者如春日的风,看不见却滋养心灵;后者如冬日的火,摸得着却必须以正确的方向和距离界定:太近则灼人,太远则失温,唯有在“道义”的掌控下,才能既暖身又暖心。但如今,攀比心正在撕裂这种平衡:

- 精神生活的丰盈难以量化炫耀,而物质成就却能在朋友圈、同学聚会上化作攀比的筹码。小区王姐每天在业主群晒名牌包,却从不参与社区公益;表弟婚房装修砸进百万,却因“没时间”三年没回家吃饭——当幸福被物质标签绑架,人心便成了攀比的跑马场。

-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轻奢品”销量增长很多,但同期“心理学书籍”“公益捐赠”搜索量却下降很多。这种集体性的“精神弱视”,让人们对“陌生人的微笑”失去感知力,却对“他人新车的车标”格外敏感——就像书法中只盯着单字墨色浓淡,却忘了整幅字的气韵流动。

攀比心将“阳”的无形价值矮化为“阴”的有形比较,使“我过得好”异化为“我比别人过得好”,最终让精神家园沦为物质废墟。

二、国家层面:安全焦虑催生“军备竞赛式”失衡

国家的阴阳本应是“民生善意包容为阳,军事科技实力为阴”,但当下的“军费攀比”正让天平剧烈倾斜:

- 当“大国地位”被简化为军费数字、航母数量,“止戈为武”的道义(阳)就被“以武止戈”的霸权思维(阴盛)取代。某国2025年军费预算突破9000亿美元,超过其国内教育、医疗、住房三大民生支出总和,却在全国医保覆盖率跌破80%的危机中削减公共福利开支——这种“肌肉发达却灵魂贫血”的失衡,恰如书法中“竖画粗如铁柱,横画弱似游丝”,徒有蛮力而失中和。

- 北约成员国2024年军费总额首破1.2万亿美元,较2014年冷战结束初期增长近65%,引发俄罗斯同步将核威慑预算占比提高至国防开支的30%,东亚某国则宣布新建三艘宙斯盾舰——这种“你追我赶”的安全焦虑,让各国像书法中“单字抢位”的作品,每个“字”都在拼命扩张地盘,却忘了整幅“世界文明”的章法需要留白与礼让。

对“阴”(实力)的零和博弈思维,掩盖了“阳”(道义)的共生智慧,使国家沦为攀比场上的角斗士,而非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三、书法层面:技巧崇拜导致“单字霸权”

书坛的阴长阳衰,源于对“单字技巧”的过度迷信:

- 打开短视频,满屏都是“如何写好‘永’字八法”“三分钟掌握中锋秘诀”,却鲜有人讲“如何让字与字呼吸相通”。某书法APP用户调研显示,85%的初学者关注“单字美观度”,仅15%在意“通篇协调性”——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执,就像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追求个人成功”,却忘了“家”的意义在于相互成就。

- 清代“馆阁体”虽工整如算子,却因缺乏字间礼让沦为“印刷体”;今时“展览体”追求单字夸张变形,导致通篇如“乱石铺街”。曾见一幅获奖作品,单个字拆开都漂亮,但放在一起却像“各说各话”的聚会,毫无气脉贯通——这正是“阴盛阳衰”在笔墨间的显影:技巧的堆砌取代了灵魂的对话。

对“阴”(技法)的机械拆解,割裂了“阳”(气韵)的整体生命,使书法从“心灵的舞蹈”退化为“技巧的杂耍”。

结语:让攀比心成为文明向上的阶梯

当然,完全摒弃荣誉感与攀比心并不现实,但关键在于引导攀比心的方向:

- 个人不妨攀比“谁给邻居捎带的蔬果更鲜、谁为社区写的春联更暖”——当物质攀比转化为“善意攀比”,幸福感便从“碾压他人的优越感”,变成“温暖他人的满足感”。

- 国家若放下“军费排名”的执念,转而攀比“谁为全球减碳贡献更多、谁给难民提供的庇护更周全”——这种“道义攀比”,能让航母的钢铁之躯,承载起“天下大同”的温柔理想。

- 书法不再纠结“单字是否像教科书”,而是攀比“字与字是否相互礼让、通篇是否气韵流动”——就像《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各有姿态却和谐共生,真正的书法之美,在于“不争而善胜”的整体境界。

攀比心的转化,本质是阴阳的回归:让对外显物质(阴)的追逐,升华为对内在善意(阳)的尊崇。当个人以“关怀他人”为荣耀,国家以“守护和平”为担当,书法以“通篇协调”为追求,阴长阳衰的失衡便可迎刃而解——毕竟,真正的文明进步,从不是单字独大的狂妄,而是通篇共生的长卷。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重视阳的方面并不等于抛弃阴的方面。阳的善意必须需要阴的物质方面来支撑。这两者关系需要遵循我书法随笔125篇所说的阳必须统领阴,以及114、115篇所说的阴的重要性。

《破迷思偈》

世人皆爱显身手,哪知阴阳贵相酬。

物质攀比路难走,善意相让暖长留。

国家若比谁更善,人间无处不芳洲。

字里行间藏礼让,通篇和气自千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