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参加图言卡语的共修制作知识卡片,这次的不同之处是多人同时制作同一内容,看到了同学们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和解码。每个人制作卡片的目的不同以及对知识的解读视角不同,最后呈现出来的卡片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太一样。
共修的内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方军老师的72工作法,一个是《跟李松蔚学心理咨询》。我选择了后者,一是对这门课程内容比较感兴趣,二是这板块内容是我不熟悉的,对于制作知识卡片更有挑战性。21天下来,我的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是松蔚老师的课程内容层面,一天一个章节,我大致了解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什么,该如何成长。
课程内容从浅入深,每个章节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并且都控制在2~4个点,每一个章节的脉络非常清晰明白。课程共20讲,五个模块,一个模块导论阐述心理咨询是什么工作,接下来四个模块按咨询师的成长历程,分别是入门、合格、精进、未知,层层递进,越来越复杂。但核心目标始终只有一个,就是促成来访者的改变。
这其中的成长路径不单单是针对心理咨询师,学习成为任何一种身份,都要经历类似的历程。
另外,讲课程中的案例联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案例,参考课程中的思路,假装我们已经是心理咨询师了,在大脑中演练场景,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当我们真正遇到这一天,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有需要帮助改变,找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他,我想应该会有不同的做法了。
其次,是在制作知识卡片层面,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21张卡片放在一起,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知道自己接下来从哪方面精进。
形式上和谐统一,配色干净舒服,但缺少变化,稍显单调,文字偏多,图形图像及逻辑关系表达不够充分。有一定的专业性但缺少趣味性。
内容上逻辑结构清晰,知识点萃取较全面,但不够精炼,文字偏多。
从这次制卡过程当中,我也清楚了自己对知识卡片制作的要求,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两手抓,力求做到形式美观、逻辑清晰、内容精准丰富。
再次,共修的形式看到不同视角,看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盲区,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
连续做了几张卡片之后,我发现被模版束缚的框架感,于是在共修群里抛出这个问题。大家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有的说松蔚老师的就是要营造一种稳定感,而这种形式的统一没有变化可以给人稳定和安全感。有的说除了卡片背景一致,每一张应该是富有变化的,不同的形式呈现,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在共修同学中,昱佳同学的呈现就完全不同,简单的图形和文字,也是蛮有趣的。
我想这个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偏左脑理性思维,习惯了用左脑,二是没有走出舒适圈,去尝试多用右脑,因为比较花时间找到完全匹配的图形,如果是为了配图而配图,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我需要精进的地方,图形化表达。
接下来,我会阅读相关的书籍,报名参加了优视觉的365天视觉练习,链接了视觉笔记做得好的sunny,向优秀者学习,让自己有联想创作图像的能力。
我是芳香之旅,在学习视觉化表达,用导图和卡片解读知识,更好地消化吸收以便应用。如果你有兴趣,欢迎一起学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