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心灵,淬毒的匕首

河南

字数 1611 · 阅读 52025-08-08 07:18

最近,武汉大学学姐杨某媛构陷学弟肖某某一案,犹如一块巨石轰然砸入社会道德之湖水,瞬间就激起了惊涛飓浪。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生杨某媛,不仅无端指控男生肖某某猥亵,更让人可恨的是,在法院已经判决“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她仍然发送自己考研成功的视频,还口口声声声明,要进行“特意报复”,要将他人彻底踩进泥淖。

这咄咄逼人的架势,暴露的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是非曲直,分明已经成了“不致人死地”不为快的扭曲心理。

联想到最近出现的一件件毁三观倒胃口事件,什么广西亮证姐事件、少林寺方丈吞公款私生子事件 ,让人不禁头皮发麻,凉气倒吸,看来有些人的心灵已经扭曲成了一柄淬毒的匕首,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庭广众之前,就敢目无王法地毫不留情地深深刺向无辜者的胸膛,肆无忌惮撕裂着我们赖以呼吸的文明之肺。

我们千年的教育,千年的文明,难道已经变成毫无意义的废纸一张了吗?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为本,宽容为要,善良为纲,多么美好的教育,多么温馨的引导,为什么在一个985毕业的高材生身上,竟找不到一点熏陶的影子?

你看,她处心积虑构陷学弟,是失了诚信之本;千方百计置学弟于死地,乃没了宽容之道;枉顾法律尊严,竟丧了善良之纲要。

构陷,是未经审判的残酷刑罚,是枉顾事实的彻头彻尾的精神谋杀。试想,当污名如墨汁般泼溅而来,当事人瞬间被拖入恐惧漩涡,在众人指指点点间百口莫辩,连呼吸都成了罪过——这岂非活生生的精神凌迟?

更可怖的是,当构陷插上网络之翼,便如同在干柴上点燃烈火,顷刻之间引爆一场足以吞噬一切的舆论风暴。杨某媛事件中,被指控者瞬间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个人信息被扒出,遭受网络暴力无休无止的轰炸。伏尔泰曾睿智指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无数匿名的“雪花”在键盘上轻巧敲击,汇成足以压垮生命的洪流。他们“正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未曾停下来哪怕一秒钟,去审视手中抛掷的石头是否已沾上无辜者的鲜血。这所谓的“义愤”,不过是乌合之众在集体无意识中进行的残酷狂欢。当“一键转发”的便利彻底替代了独立思考的沉重责任,每一次指尖轻点,都可能成为勒紧无辜者颈项的又一道数码绞索!

这就是杨某媛的精心构陷!

而构陷,是悖逆诚信的淬毒匕首,绞杀善良的无情火舌。

最令人痛彻心扉的,是构陷行为所引发的“狼来了”效应,最终令真正受创的弱者陷入无人倾听的绝境。构陷者轻率地挥霍着社会的同情与信任,每一次虚假的呐喊,都无情地消耗着公众本已有限的善意资源。当信任被反复践踏,社会肌体对真实苦难的感知力便会麻木、退化。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而构陷恰是毒害这天然信任根基的致命毒药。当真正的受害者鼓起勇气发出微弱呼救之时,那曾被谎言灼伤过的公众耳朵,是否还愿俯身倾听?是否还存有信任?构陷者所窃取的,不仅是清白者的名誉,更是所有真正蒙难者赖以求助的宝贵通道。

培根曾言:“复仇是一种野蛮的司法。”法律已经还学弟清白,可杨某媛依然枉顾正当程序之威严,嚣张地叫嚣着要进行肆意报复,其手段之卑劣令人发指,其狂妄之不羁让人切齿。

这就是杨某媛无知狂妄的报复!

而狂妄,乃背离宽容的发疯恶狼。

精心的构陷,无知的狂妄,已经彻底扭曲了如杨某媛者的心灵,他们是一柄柄淬毒的匕首,一刀刀刺杀着我们中华的文明。

杨某媛事件,远非一起偶然的校园风波。它是一面冷峻的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信任基石上赫然爬满的裂痕,侵蚀着我们社会文明大厦善良的墙体,剥离着宽容的屋顶。

鲁迅先生曾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我们唯有以最深刻的痛切,直面这柄“淬毒匕首”的残忍本质;以最坚毅的决心,扼杀构陷者的源头,严惩无视法制尊严的肆意妄为——否则,当维系社会健康的血脉日渐枯竭,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在寒风中瑟缩的受害者?

诚信乃琉璃,一旦坠地,再难恢复其最初的完美无瑕;宽容是树身,一旦损伤,不再有其最初的光润丝滑;善良为腐乳,轻微刮擦,就可能使其万劫不复。

对这种无耻行为,必须零容忍,连根拔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