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英雄下夕烟
——关于《银色旋律》的絮言
这是一本“劳模”写“劳模”的书。具体点说,是一位退休的“劳模”,用笔用心,记录鞍山市劳模协会活动的书——真实而质朴。
按理,这本书的序言不该由我写。我既非领导,亦非劳模,而且和作者不熟,写不好,耽误事。之所以应承,是因为郭国盛——这位劳模协会的常务会长,我尊之为“老郭大哥”的人。所谓“情难却”,勉力为之。
我和老郭大哥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鞍山印染厂当厂长,把企业搞得风声水起,绩效突出,遐迩闻名。他成为劳动模范,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我慕名到印染厂,收集创作素材。本该写他的报告文学,却写了首风马牛不相及的诗:《红头巾》。没想到,这首并不能为其增光添彩的诗,竟引起他的共鸣,在很多场合,一再顷情朗诵。知音难得,我们就此成为朋友。当然,这中间也少不了没事喝个小酒,侃侃大山。他还喜欢京剧,爱唱几口儿,是本市企业家中的“另类”。鞍山京剧团也因这层关系,多卖出不少戏票。岁月匆匆,一晃近三十个年头过去,我已退休十年,老郭大哥也年逾八十了。
一片海有一片海的鱼群,一片天有一片天的雁阵,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景深。我们久居被誉为“钢都”的鞍山,免不了要探究它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我以为,鞍山之所以由一个小城镇快速发展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离不开“劳模”二字,离不开劳模文化和劳模精神。“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见义勇为的白雪洁,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孕育于这片热土,又反哺着这片热土。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亮丽名片,也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我们当倍加珍惜,并使之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弘扬光大。
在物质的世界里,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记得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有几句歌词:“人有精神永不老,你看那白发婆婆挺起腰杆也像那十七八。”穿过时代的暴风雨,春天依然是我们的。年逾八十的老郭大哥和他的那些老伙伴、老劳模们,退休不褪色,白发满头似雪峰,银色旋律唱犹雄。他们不愧是踏遍青山笑舞夕阳的模范。
十年前,散步经过艺林小镇(那里曾是鞍山京剧团所在地),见路边停有“演艺大棚车”,很是惊讶。我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有年,知道这种车是国家文化部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专项配置,鞍山和这“四个字”不挨边,怎么会享受到这个福利?剧团的朋友告诉我:别奇怪,我们能靠上这个“边儿”。鞍山也算是边疆。想一想,可不是么?鞍山离边境城市丹东才多远?开车也就几个小时的事。
处山海关外、辽南一隅的“边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于日本人留下的“只能种高粮”的废墟上,点燃了共和国的第一簇炉火,冶炼出第一炉钢水,轧制出第一根无缝钢管------创造出无数个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它又浴火重生,负重前行,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艰苦奋斗,创造着新的业绩,新的辉煌。世间千般好,劳动最光荣。没有劳动,没有劳模,哪有鞍山的繁华,它只会是那个遥远而蛮荒的“边地”。
共和国不会忘记,这座城市不会忘记: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很喜欢一个歌颂英雄的影碟,除了词曲,画面也配置得深有意味。既无硝烟炮火,也无鲜花掌声,有的只是一个满头白发一脸沧桑的老人,肩上搭条毛巾,骑着老旧的三轮车,穿行在茫茫的人海——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英模啊!
他们是闲不住的人,他们一直在默默地为这个城市贡献着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向他们致敬!并真诚祝愿他们活得有滋有味,幸福安康!
是为“絮言”。言不及意,聊表寸心。
2019年7月1日,于借山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