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面管教,我久闻大名,这个假期,终于细细会面。
正面管教传入中国已经十个年头,上海风早,前几年我上学的时候这一教育方式已颇具规模。正面管教的教育方式很受年轻家长的欢迎,中国人越来越脱离原本的非理性思维,排斥自己曾经受到的非理性教育方式,开始将美国的理性思想引入自己的家庭,成为管教方式,更是思维方式。
这本书解决了我成长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许多疑问,下面我就说说我喜欢这本书的n个理由。
1我们往往会纠结于自己的情感,而丧失洞察力和常识。我们在沮丧,烦躁,生气,忧伤的情感泥沼中走不出来。在某时某刻,这种情感表现为短暂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的发生机制是这样的:提出要求—没有回应—感到沮丧—继续要求—遭到反抗或者软抵抗—愤怒—斥责甚至辱骂。这一机制的最后阶段我们的关注点已经变了,不是如何引导孩子做好事情、形成能力,而是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成功”地陷入权力之争。陷入情感的泥沼,脑子里只回荡着一种声音,“你必须听我的”,我们怎么会有效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和常识呢?
2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走开就是你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点燃,常常升起一股无名火,以至于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在孩子面前失态。我从来没有想过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生气伤身,这是对自己身体的不尊重;失态是对自己影响的不尊重。发火之前尊重自己,积极地暂停,让自己处于比较愉快的空间,平复下来。
3我们要会问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中能学到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是帮助双方放弃权力争夺,共同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不可能一步一步地按照这个思路去解决,情绪失控的某一方也不可能有完全的耐心与我们共同商讨。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灵活运用,或者先照顾对方的感受,做到共情;或者直接到最后一步,将双方的注意力完全引导到解决问题上来。
4我们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尊”,而不是“他尊”。这两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想到了自己由“他尊”到“自尊”的成长过程。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个教授特别牛气,有一次我向他请教,他了解了我的情况后把我批得体无完肤,让我觉得自己毫无是处。那天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去重建自己的自信心和价值观,在夜里的12个小时中,我理清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我的人生目标是幸福而不是赚钱,因此我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单纯地赚钱;第二个,我的成长环境逐渐引导我走向教育之路,由于缺乏理科思维,我无法像这位教授说的那样,很快转向金融行业;第三个,我喜欢文学,是喜欢文学中海涵春育的气象,没有过分沾染文学的矫情。所以,我并不是教授口中所谓隐含骂人意思的“文学青年”。理清了这些,我不再惶然无措,不再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感。我想,如果我从小培养起自尊而不是他尊,在与教授的对话中就不会轻易被摧毁自信,就可以避免如此痛苦的蜕变。所以我认为,训练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有自尊的孩子会长成挺拔的乔木,而有他尊缺乏自尊的孩子像藤萝,惯于依附却难有撑起自己天空的脊梁。
5孩子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要确保把爱准确地传递给孩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最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斥责而不关注爱的传递。我们爱孩子,但是孩子却不知道,他们感受到的是束缚与压制,没有爱就没有沟通的桥梁,教育就无法进行。有时候纠正不当行为没那么紧迫,或者说没那么重要。不当行为的根源在于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缺乏,自信心的丧失。如果我们训练自己,善于从根源上体察孩子解决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将有莫大的助益。
……
这本书我才读了一半,n个理由远远没有说完,这个学期,我将与这本书时时会晤,常常请教,实践反思。从小培养起来的语言习惯与行事方式没有那么容易剥落,这本书将带我重新生长,剥除自己一直存在的却并不正确的习惯与方式,痛并快乐着!